許世英
摘 要: 人文通識教育是來源于國外的一種教育理念,將這種通識教育理念與具體大學生英語教學相結合,形成了基于社會科學教學的具體方法和手段,拓展了實踐教學的基礎價值。人文通識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大學生對英語教學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科的人文性。教師在授課時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與思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優化英語教學模式,改進英語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能力,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人文通識 教育理念 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一、人文通識教育概述
人文通識教育最早由美國博得學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其目的是讓社會科學專業知識進入到大學英語教學或高校其他專業,展現出非職業性、非技術性特點的一種人文關懷下的教育教學方法。
通過建立有效的人文通識教學體系,形成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方式,利用通識教學思路構筑學生新的學習思路,實現學習上、生活上的全面、和諧發展,讓情感相互交流,形成順暢的人文溝通,以此提高情感教學動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一直重視對學生的引導教育教學,只不過當時人文通識教育這一理念沒有引入國內,尚未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一開始是由浙江大學和廈門大學的教育機構設定了一種創新型教學方法,在加入了社會科學一系列觀點和思路后,拓寬了改革探索條件,逐步形成了人文通識教育的專業化思路和培養角度,通過教育理念的培養過程,本科學生素質教育基本都是通過人文通識教學思路實現的。2001年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后,教育也走向了國際化路線,北京大學率先確立了素質教育的發展思路,以實施創新型的基礎教學為目標,培養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未來領導型人才。人文通識教育在西方國家中以培養高等專業教育性質、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為主,達到讓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通識教學方法是一種具有價值的學習方法,培養人自主情感,以及對專業知識的社會科學思路和意識,從當前專業化教學主要價值點來看,人文通識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的專業人才,加強全面化建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以全面發展的觀念培養國家公民,通過加強教育本身的價值,讓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知識及其他專業知識。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大學生的選拔途徑在高考,雖然高考以素質教育為口號進行了屢次改革,但是各地的升學考試仍然屬于應試教育,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下,整日只學習幾門高考科目,視野相對狹窄,人文通識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乃至高中階段幾乎為零。步入大學后,學校雖然設置了人文通識類課程,但此類課程在選修課范疇之內,未能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再加上選修課課時少,內容缺乏吸引力,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高等院校發展中,大學英語作為主攻課程,通過科學地規劃英語課程,保障大學英語教學有序發展,形成互動和高效的英語課堂,保證大學英語教學價值得以體現。2014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規范與要求(試行)》在教學要求中規定了大學生英語學習技能的價值與教學內容標準,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根據這些相關規定,形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觀點和教學內容,大學英語課程的基礎內容就是保證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力,讓學生的學習所得與綜合應用能力相互結合,增強聽說讀寫能力,以教學理論為基礎,不斷強化英語知識應用能力及語言能力,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會話素養,梳理正確的英語學習思路。
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及應用主要集中在課堂上,很少實際運用,這樣會使很多學生理論英語能力很強,而對話交際能力非常弱,出現英語學習價值偏離。根據當前教學情況,英語教學目標需要調整為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現狀的,根據教學手段和方法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策略,改善教學的不足和缺陷,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保持較高的文化素養。
時代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給高等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要培養的是具有較高的道德素質、人文素質、科學素質、藝術品位和身心健康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育亟待改革。
三、基于人文通識教育理念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的構建
1.人文通識教育理念下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對人類交際起到工具性作用,語言的教授不單單是教給學生語言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傳播此種語言兼具的文化知識。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穿插英語國家的人文環境、風土人情,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授與穿插,使學生提高語言技能的同時,相應的人文素養也有所提高。比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文化傳統,并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引申與拓展,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樹立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形象。也可以對一個主題進行分析,增強學生對是非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注重道德教育,大學英語課文中除了一部分文學作品外,還有一些有關生態、政治等內容的文章,教師完全可以根據這些文章引發的社會問題,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歸結出這些問題隱含的深層次的道德問題。
2.人文通識教育理念下英語教學方法的創新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無外乎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桌后聽,這種“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課堂環境的參與。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科研意識的課堂。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多進行探究式學習、鼓勵性學習、合作學習等科學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完善,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愈發多種多樣,杜威倡導的“從做中學”理論能在現代信息技術下得到更好的運用。比如教師可以在授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等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并對其進行分類與整理,不但使學生參與英語學習中,而且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除此之外,對于一些大的課題,學生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協同完成任務,以培養其合作精神。
3.人文通識教育理念下綜合性教學模式的創新
開展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創新,不斷優化改革語言學習主要組成內容,通過領域學習的復合型教學為主,形成自主學習模式,不斷改善課程組合內容,讓大學英語課程知識可以深入英語學習群體的內心,讓教材內容得到豐富,教學方式得到豐富,學習思路得到豐富,大學英語教學要符合學生需求,在教學工作開展前期與學生交流工作心得,通過教材的編寫和人的觀念發展形成一種正確的學習心態,雙語教學溝通得以實現的前期要保障相互的英語溝通沒有太多障礙,以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障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真正價值,以人的發展為依據體會學生的體驗和知識的增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完善人格和提高道德素養,讓學生擁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均衡性。在教學內容中科學規劃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思路,促進跨文化教育教學動力,幫助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相互融合,加入人文教育思路,提高文化素養,另外注意豐富教材內容的學習引導,突出人文關懷的特點,促進跨文化教學的英語互動,加強人文教育,提高文化修養,最后是豐富教材內容,突出人文特色,改善教材特色與效果,編寫教材的原則要考核學生的全面素養,輔助學生科學學習,掌握競賽和娛樂活動的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文化修養。
不斷開設大學英語教學的可持續教學思路,開設特殊的英語用途,讓大學英語教學思路得到突出,讓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真正價值得到體現,體現英語學習的樂趣,讓知識和學習形成互動,將英語知識推向國際化和實際生活化,在高校實際教學環境下雙語教學的專業課程開設需要保持一種健康的語言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專業知識學習和教學樂趣,讓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更快更好,讓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學習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專業知識。
4.人文通識教育理念下英語教學評估體系的改革
改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需首先認清大學英語基礎教學思路和教學要求,構建清晰和正確的教學評價體系,通過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讓學生的英語能力得到提升,不斷改善英語考核制度的人性化基礎,另外讓學生足夠重視英語重點內容,形成全新的教學評估體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首先是完善大學英語學習制度,考慮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價值,考慮學生自身的權益,科學評估教師,認清兩者的關系,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評估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理解學生的應試能力和實踐能力之間的差別,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并體現學生的學習態度。最后加強量化評估的作用,弱化主觀性評估,英語口頭考試、書面考試、道德素養考試、綜合性考試內容都要有。
四、結語
本文以國際化的教育理念——人文通識教育為出發點,結合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闡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方向應該偏向于學生人文教育培養,人文通識教育理念可以很好地契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我們應以人文通識教育觀念逐步提高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動力,彌補教學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李國平.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對通識教育的貢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6(10).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沈騎.通識教育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模式探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6(教育文化版).
[5]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J].江蘇高教,2015(4).
[6]許建領.高校課程綜合化的淵源及實質[J].教育研究,2016(3).
[7]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的八個基本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