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問此次西南大學培訓之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當屬各位專家教授的博學睿智、豐富經驗及人格魅力了。每次聽課都讓人眼界大開,仿佛吞下海量智慧似的,對教學實踐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這些要感謝局領導精心的安排和周到的考慮,再次言謝!作為一線教師,虛心學習的同時,我總會對比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與反省。
關鍵詞:核心素養;心得;反思
一、 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
李大圣教授的講座里反復提及的“核心素養”,明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個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應該具備以下9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聚焦這些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那么,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一) 落實課程理念
鄧薇校長說:“課程改革要以課堂為基點,從課堂逐漸走向課程。”李教授指出:“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構建學校綜合性、整合性、融合性的課程體系。”鄧校長還強調:“學科整合的宗旨,讓學生簡潔有效地獲取系統知識。”兩位專家科學準確的講解,高屋建瓴,再次為我們指明了課改前進的方向。
還清晰地記得牛玉璽老師的課《泊船瓜洲》。他以“詩-史-人-情”為教學主線,貫穿課堂。最吸睛的亮點是,教完這首詩后,他將學生課前搜集小學階段學過的王安石詩歌,與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相關歷史背景相聯系,設計詩史連線題。學生思維即刻被激活,發言討論特別踴躍,學得興趣盎然。說起這節課的收獲,學生不僅學會了一首詩,還通過讀背一組詩,走近一段歷史,了解王安石這個詩人,感悟到一個偉大詩人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樣的教學設計,不正體現了李達武教授所說:“文史不分家。”不正落實了核心素養要求的知識統整和課程綜合化?不就是“頂燈效應”嗎?
反觀自己的語文課,是否也有這樣的教學理念,并付諸實踐呢?不敢大聲回答。反思傳統的古詩教學,一節課教一首詩,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生怕遺漏的內容考試時考中。學生為了考試而背詩,興趣大嗎?整齊劃一的單篇教學,恐怕難以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滿足不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將來面對初高中大量長篇累牘的詩詞或文言文,又該怎么辦呢?
(二) 轉變課堂模式
鄧薇校長強調:“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從講堂過渡到學堂。把兒童當作兒童,不拔苗助長,不急功近利,不過度追求效率與分數。”特級教師張健老師也主張:“在深度學習中,促進學生的自主發現和真正理解。”兩位專家有個共同觀點,就是深度學習。我這樣理解,教師要改變觀念,轉變課堂模式,由準備教案到準備學案;由偏重知識的灌輸到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由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到關注學生是否得到發展。
不禁聯想到去年“相約名師”廈門站的第三天,特級教師蔣軍晶老師上的群文閱讀課《武松打虎》。當學生已經準確找出描寫武松打虎的段落,并能分析出相關的動作描寫后,蔣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武松真的能打死老虎嗎?學生分析老師提供的有關數據,討論后得出結論:不能!蔣老師又問:生活中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需要哪些條件?武松符合這些條件嗎?從哪里看出武松有“過人之處”?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活躍的狀態中,學習思考力、表達力得到極大發展。
再問問自己:每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是否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學生只有枯燥快速的“習”?有沒有名師課堂上這種生動緩慢的“學”?老師是否只有生硬的“教”?對學生有沒有柔軟的“育”?是否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等等。每次進行自我反思與反省,總能找到不足與收獲。
二、 語文教師該做點什么
(一) 課堂上
通過本次培訓學習,我想一名語文教師要從思想理念上,強化課程意識,研究學科整合,思考如何讓學生簡潔有效地獲取語文系統非碎片化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語文教師要先做一個課外廣讀、課內深讀的讀者,充分解讀教材,從學生的學情水平出發,進而設計導學,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帶領學生進出文本,促使課堂走向高效。
課堂上,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力與表達力。在微信化文章泛濫的今天,面對碎片化、多元化,鋪天蓋地而來的知識浪潮,學生如果不思考,不辨別,如何構建自己系統的知識體系,成為一個不被時代淘汰的人?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群文閱讀、比較閱讀,教會學生整理分析信息,鍛煉學生的思考力和表達力。
課堂上,語文課可以適當擴容,略增難度。張健老師的話一語中的:學生會的不教,專門深入教不會的。傳統語文課堂往往一篇課文要教兩至三課時,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早就探索出一條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別人一學期學20幾篇課文,她一學期教95篇課文。事實證明,這經驗行之有效,完全可能!如何容量大一點呢?方法其一主題閱讀。圍繞一個主題,教一篇帶幾篇,突出主題理解;其二文體閱讀。圍繞某一文體,教一篇帶幾篇,突出文體特色;其三是寫作閱讀。圍繞寫作技法,教一篇帶幾篇,突出寫作方法。這又與群文閱讀不謀而合。另外,當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深度學習時,當新知有挑戰、有刺激時,大腦就處在興奮狀態,腦細胞就被激活,思維就得到發展了。因此我們在備課中選擇合適的文本,設計有思考性的問題至關重要。
(二) 課堂外
語文教師心中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即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老師既要關注教材文本,也要關注課外文本;既要關注唐詩宋詞,也要關注國學經典;既要關注古代神話,也要關注現代繪本;既要關注中國童話,也要關注世界兒童文學……生活的外延有多廣闊,語文的外延就有多遼闊。
(三) 教師個人魅力
有句話不是說: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會喜歡這位老師教的課。有調查顯示,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風格是風趣、幽默、好玩、生動。那么讓知識變得好玩,讓課堂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變得好玩,這應是我們語文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語文課堂走向語文課程,我們昂首在路上……
作者簡介:
陳繼紅,福建省漳州市,漳州臺市商投資區角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