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和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教育“回歸學生”的呼聲越來越大。情景化教學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實現了思想政治課從“脫離學生”到“回歸學生”的轉變,使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煥發了生命活力。
關鍵詞:情景化教學;回歸學生;核心素養;主題明確;教師引導
情景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知識等實際情形和條件,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的情景和氛圍,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提高知識水平和認識能力(李吉林《情景教學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情景化教學作為一種傳統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斷地創新,并應用到我們的思想政治課堂中,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
一、 “回歸學生”是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
根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意見,政治學科除了要貫徹“立德樹人”的總要求外,還需要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其實是很抽象的,既看不到也摸不著,再加上學生自身生活體驗和社會閱歷的不足,這就決定了“填鴨式”的灌輸,單向的教學不可能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其勢必導致核心素養形式化,學生逆反化和知識考試化。核心素養的提出,要求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和互動、體驗和合作、對話和溝通中能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努力尋求突破口,改變僵化被動的教學現狀,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使教與學的過程真正“回歸學生”,變得真實而生動、人本而有趣。
二、 情景化教學是學生建構知識,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對信息的吸收不是被動承受者,而是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替代,而應是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過程。但是,學生由于知識和經驗的局限性,是很難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與理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的。建構主義針對這一情況,又提出學習者要獲取知識,不能離開他人的幫助,同時一定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將知識進行有意義的構建。那么,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巧用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尋找契機,以生活主題為出發點,幫助學生參與生活、融入知識,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啟發思考并解答疑惑。這個時候,情景教學就凸顯出其特有的價值所在了。情景化教學通過設置生活的情景努力擺脫政治枯燥說教、脫離實際的情況,引導學生學會從“已知”探索“未知”,使那些“原本離我們很遠的”能夠一層一層舒展開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并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和要求,這與核心素養所提倡的“回歸學生”的理念不謀而合。
情景教學在某些老師的印象中不就是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或者舉個例子,找個故事讓學生思考,然后引出知識點嗎?這種情景的設置最終不都是流于形式化,達不到真正的效果?在如何進行有效情景化教學中,我們不妨從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中尋求靈感。產婆術,即“蘇格拉底方法”,包括提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揭露矛盾),助產(啟發、引導,反復推敲,得出結論),歸納和定義(逐步掌握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等步驟。巧用情景化教學,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我們可以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 情景設置新穎巧妙,主題明確
情景創設是為了提問而準備的,那就需要對學生有準確的定位,同時要考慮到情景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情景的選取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不是隨處可見或是內容單一的陳詞濫調。情景素材必然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并且素材要體現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念,如民主、民權,民生,社會主義思想價值觀等,對學生要起到正面影響作用,或激勵或啟迪或感悟。情景創設最好一開始就能調動學生有意注意,啟發思維,同時又創設出“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感覺,進而通過教師的循序善誘,穿插講解,引起學生再思考、幾經反復后,突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提問是層層深入的,那么情節設置就需要有一條線索貫穿其中,在這條線索上要突出主題,顯露情感,減掉可有可無的舉例、證明等側枝旁葉。同時情景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每一個情景的設計都有其相應要達到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時要作充分的考慮,使主題明確,讓使學生在情景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能夠不斷地篩選信息、追尋依據、思考問題、拓展思路,引發思維的碰撞、激起學習的欲望、進而提升智慧,真正實現手動、心動、腦動。在情景設置的一步步提問中,學生的思維要能夠因問題而發動,因問題而深化,通過情景理解體會知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最終形成能力,學以致用。
比如,在講解政府知識點時,就可引用“公地悲劇”事件,說的是當草地向牧民完全開放時,因為多養一頭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購買成本,假如一哄而上,每一個牧民都想多養一頭牛,就會使得草地被過度放牧,牛的平均草量下降,可能所有牧民的牛都將餓死,整個草地的牛的單位收益會下降,政府為防止出現這種悲劇,可能會采取一些措施:根據草地承載能力,嚴格限制和監管放牛數量……。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政府的職能是什么?政府的政策是否可行,比如政府是否有能力計算草地的承載能力、政府是否有權力規定養牛的數量、政府是否能夠準確計算是否超過了限額規定?執法人員在監管過程中是否認真履行了職能?……借助這些主題明確而又具體的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政府職能的表現、職能的有限性、政府依法行政、接受監督等知識,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影響政府決策的因素、判斷政府行為的依據等,還可以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從“公地悲劇”如何看待環境污染和公共資源的問題,從而培養其“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當然,在學生的回答中也可以很好地檢驗學生是否具備了較高的公共參與素養水平以及理性思維選擇能力。
(二) 教師引導必不可少,深入內化
“回歸學生”并不是否定了教師的作用。在情景的探究中,教師不是單純的旁觀者也不是最后的點評師,應該起到主持人、引導人的作用。來源于生活中直接經驗所得的情景體驗是最真實和具體的,也是最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情景學生并沒有實際體驗過,他們可能只是聽過,那么學生就只能作為一個局外者進行外部的簡單思考,無法進入情景之中深入挖掘本質內涵。要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就必須主動介入,因勢利導,把教師自身的知識、經驗、思想等與學生共享,告訴學生“我要到哪里”,“我如何到那里”,“我下一步要去哪里”(約翰·哈迪《可見的學習》),引導學生把不屬于自我理解體驗范圍之內的情境和經驗,在他人的解說和自我的理解中經過重新建構激發探究思考的熱情。只有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才能極大凝聚力量,推動學生思維的批判、觀念的碰撞、深入的學習,實現教書育人、塑造人格的目的,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個體素養的充分、和諧發展。
比如,我們在講解“民主決策”這一知識內容的時候,可以通過模擬春運票價聽證會,讓同學扮演“政府”“鐵路公司代表”“高收入代表”“中低收入代表”等不同的角色。在模擬活動完結之后,教師要適時帶領學生體會各種不同角色所處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正確看待每個階層的人意見的合理性與弊端,進而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國家政策,提高思辨能力。之所以教師還需要完成最后一步,是因為“民主決策”本身就離學生比較遠,學生平時很少關注民主決策的具體事件,對春運票價的也只是從新聞中得知而沒有切實體會,即使是創設了情景,對學生而言它仍然是虛構的。因此,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把自我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創設聽證會的情景關鍵點是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思維看待國家政策制定的過程,理解各主體特別是政府、人民代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責任與作用,激發參與政治的熱情,從而實現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核心素養培養。
我來問道無余話,云在青天水在瓶。情景化教學立教材之基,舉教師之力,激學生之情,求互動之效,是為了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發現問題,加深理解,內化行為,教師應該持之以恒地完善,提煉它,使之自然地內化為我們教與學的一種需求。相信,不管她是天上的云,還是瓶中的水,最終都會使我們的政治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美好。
參考文獻:
[1]屈淑蘭.情景教學法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實踐[J].文科教學探索,2016.
[2]孔令昕.巧設情景為高中政治課教學添彩增效[J].教學交流,2016.
[3]何秋陽.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G].湖南師范大學,2010.
[4]李玉靜.高中思想政治課導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G].河北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
吳文奎,福建省晉江市,福建省晉江市平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