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地理的綜合性較強,這對很多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阻難。而且部分教師在教授高中地理知識時會為了追求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點,而采用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不注重與實際生活情況相聯系,導致學生在學習高中地理時覺得枯燥乏味、晦澀難懂,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筆者認為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的模式實際是生活實踐與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其中又以實踐調查活動最能在鍛煉學生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率。本文以調查莆田飲食文化為例進行了實踐調查活動,以此來論述實踐調查活動對構建高效地理課堂的意義。
關鍵詞:實踐調查;高中地理;莆田;飲食文化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與綜合性都較強的學科,在課堂上教師單純講解知識是將地理與實際生活分離開的行為,這樣的做法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會拉低課堂效率。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階段的地理學習也應該是建立在學生對這門課程有足夠的興趣的基礎上來展開進行。而組織實踐調查活動就是一個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所在的方法,因此應該得到眾教師的重視。另外,學生可以在親自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地理的認知,從而提高其自身的地理綜合素質,這樣有利于構建高效地理課堂和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將以讓學生深入實際情況來調查本地(莆田)的飲食文化為例,從實踐調查活動對構建高效課堂的意義展開論說和舉例說明。
一、 充分利用實踐調查活動,帶動學生學習地理興趣
高中階段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很多教師會為了追求更高的成績和更好的升學率而忽略學生學習興趣在整個學生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導致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會在潛意識里去逃避學習時遇到的難題。這種現象遍布高中的每一個學科中,地理也不例外。作為高中地理教師,一切的授課行為都應該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進行,因此在授課時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感受的關注,點燃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是令學生更好學習的基礎。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調查活動來讓學生對地理的學習重新充滿信心,因為地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極為密切,學生通過實踐調查活動可以在探索中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與知識,而且在最后的分享環節會有很大的成就感,這就可以促使學生更用心地去進行實踐。
為了讓學生對地理迸發出更多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我特意安排班內學生對本地(莆田)的飲食文化進行了調查,并根據所調查到的現象結合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解釋。如此一來學生們在深入生活的同時又運用了所學進行了分析,可謂是一舉兩得。實踐調查活動最后,學生們在班內共同分享了調查的結果與自身的分析,都有條有理、頭頭是道。如,有些同學通過走訪調查到莆田地區的飲食主要有“番薯起”(番薯饅頭)、地瓜丸、“炒糖豆”、“豆龍粿”、煎粿、金粿、白粿、麥煎、線面、土筍凍、牡蠣餅、蟶溜等,結合這些事物進行分析后得出,莆田地區的飲食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季節氣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莆田的種植作物多為地瓜、大豆、水稻、小麥為主,而且由于處在沿海位置所以海產品豐富,再加上當地的氣候特征等因素,造就了莆田地區獨特的飲食文化。學生們通過最后交流調查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成果,更深入了解了當地相關的地理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紛紛期待下一次的實踐調查活動。
二、 將實際生活與地理知識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
實踐調查活動的設置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到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還有很大成分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對某種現象進行分析,以加深其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的記憶。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將所學與自己調查來的現象結合起來,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對其在日后面對更多的試題測試有更好的幫助。另外,這樣的實踐活動考察的綜合能力,較在課堂上單純為了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而進行測試更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因為這種實踐調查對學生而言是新鮮的事物,相對的記憶也就會更持久,其中運用到的知識也會保留著更深刻的記憶和透徹的理解。
以組織的莆田飲食文化的實踐調查活動為例,在這個調查活動中學生們需要經過搜集資料、分析現象、考察當地的地理情況、綜合分析、形成思路清晰的報表等過程,而且小組成員在進行探討的過程中還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程度。如有的學生調查時發現即便是莆田市這一個區域,在不同的地方也會有不同的飲食現象。拿湯圓來說,偏靠內陸的地區的湯圓是由糯米和大米做成的,但是在沿海地區則是用地瓜泥做成的,面對這種現象學生在組內進行了分析,并分享了其成果:靠內陸的地區和沿海地區的水土環境不一致,導致所種植的糧食品種不同,內地以水稻為主,而沿海地區則以番薯為主,進而導致湯圓的制作材料不同而形成飲食差異。通過這樣的具體分析,學生調動了其所學的地理知識進行了全面地分析,對飲食文化的形成研究得較為透徹,同時在運用知識時也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有助于其在日后更深入地學習地理,對幫助構建高效課堂有著深遠的促進作用。
三、 深入探究收集的現象,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質
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光靠教師在課上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培養和鍛煉提高學生在地理方面的綜合素質來完成,以幫助其更好地應對更有深度的學習和高考的測試。因此,組織實踐調查活動就顯得很有必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實踐調查活動實際運用自己學習和掌握到的知識,并進行查漏補缺和接觸到更多的新知識。而教師則可以通過這個活動來判斷學會在地理方面的綜合素質水平,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自己的教學備案進行完善。
在組織的實踐調查活動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提供的大體方向來進行設計,如對調查對象的分類、對飲食文化的區域劃分、對組內成員的分工劃分等步驟都需要提前進行思考與商議。之后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根據調查收集到的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總結,此時需要學生不斷整合自身學過的知識并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包括人們的喜好、地域位置、氣候現象等方面。另外在深入探究收集到的現象時,學生還會接觸到很多沒有學到的知識,需要通過上網查詢等方式來予以解決。例如學生在調查莆田飲食文化時對“金粿”進行了研究,進而發現了作為制作材料之一的“金水”。調查的現象說明“金水”具有一定的防腐功效才會被用來在農歷七月的中元節時期來制作食物,針對這一現象學生們又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發現了更多關于“金水”的知識,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認知,而且培養了他們對知識的探究與解決能力,在日后的學習中可以幫助其更快速地解決難題。如此一來,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和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便都得到了提升,這對整體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有著極為明顯的作用。當學生在地理方面的綜合素質被提高以后,其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相應的提高,繼而能夠促進構建高效課堂的構建,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深化對實踐調查活動的認知,并加以充分利用。
總而言之,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組織實踐調查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也能夠促進學生在地理方面的學習與綜合運用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學習興趣與地理綜合素質這都是構建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前提,因此教師需要注重起來實踐調查活動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這一有效形式來提高高中地理的課堂效率,從而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俊亮.社會調查研究法在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上),2010.
[2]劉玉岳,傅先君.深化地理實踐構建開放課程[J].湖南教育(D版),2017.
[3]何麗艷.運用地理調查法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7.
作者簡介:
葉彩洪,福建省莆田市,福建省莆田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