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挺 尹澤群
摘 要:多校區辦學,這一現象在國內高校中是普遍存在的。作為首都高校的典型案例,北京化工大學長期以來在分校區辦學的道路上不斷實踐,探索出一套基于分年級、多校區辦學特色視角下的“三域六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在國內高校中具有可推廣的示范意義。
關鍵詞:思想教育;新模式;實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在當今我國高水平、全方位人才培養這一系統工程中主張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作為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與作用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不言而喻。教育部思政司在2018年工作要點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主線,以大力提升高校基層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質量、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寫好“奮進之筆”,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因此,如何構建與完善適應新時代、新起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情況、新特點的新體系、新模式,成為當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 北京化工大學多校區辦學特色的新時代、新特點
北京化工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重點高校,由于歷史和環境原因,按照不同本科年級分校區辦學成為我校近年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綜合提升發展實效的最大實際。長期以來,通過不斷實踐與摸索,我們探究出了一套適合我校目前辦學特點的經驗和方法。為進一步拓展辦學空間,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做貢獻,我校于2012年選址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建設新校區,一期建設完成后于2017年9月投入使用,約1.2萬名師生入駐昌平新校區。目前新校區建設正穩步推進。
我校現階段以及未來長期都將處于多校區辦學狀態,地緣位置分散的校區,以及不同校區在校生年級結構的解體與重組,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環境以及學校相關工作的規劃與開展均產生明顯的變化。隨之而來產生有關學生日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新問題、新情況,從而對昌平新校區啟用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機遇、新挑戰。因此,研究我校多校區辦學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探索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性和實效性,構建適應學校多校區辦學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意義重大。
二、 北京化工大學多校區辦學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體系、新模式
根據前期調查研究與實踐探究,基于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現狀,我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三域六維”新模式,即以昌平新校區、東校區、西校區三處校區為工作聯動域,各校區形成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區塊鏈”,自然及人文環境資源定向精準輻射“課程”“朋輩”“文化”“網絡”“服務”“資助”六個維度,形成一體化、長效化育人合力。
(一) 以課程育人為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及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創新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途徑與方法,使思政課變得“有意思”“都愛聽”“真相信”,真正讓學生終身受益,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二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實施“德耀北化工程”“先進榜樣目標引領工程”和“實踐基地育人工程”,調動三校區現有人文社科資源,創新培養模式,完善教學體系,專門研究和總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表達形式,將階段性研究成果運用到全體學生中去,結合主動宣傳、藝術感染、理性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講說、演說、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 以朋輩育人為途徑,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科研素質
一是完善現有學業發展朋輩輔導工作體系。優化院級學業發展輔導中心考核方式,通過考核數據分季度上報的形式加強對院級學業發展輔導工作的過程監控。建立學位警示學生臺賬,為每名學位警示學生落實一名學業幫扶員,抓好重點人群的學業輔導工作。通過開展學業一對一咨詢、團體輔導、學業輔導課及學業講座,朋輩輔導課,制作發放《考研時間效率手冊》《新生效率手冊》等資料,結合學生需求,提供學業發展支持。二是將學校的科技強項同學生科學人文素質能力提升計劃有機融合。改革校級各項科研創新競賽運作模式,鼓勵大學生做項目負責人,學生工作部會同學校教務處、科技處、財務處等職能部門,從思想價值、科研設計、預算編制等角度指導學生項目負責人進行科研活動,再由學生負責人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引領帶動團隊成員積極參與到研究中來,并劃撥專項經費予以保障,支持學生團隊參加國內外各類高端科研競賽,擇優孵化一批成熟科研項目進行合作開發和成果轉化,真正使學院和科研團隊內部的朋輩互助發揮育人功效。
(三) 以文化育人為媒介,影響學生發展健康文體趨向
一是全面打造以“厚德、綠色、創新、人文、陽光、多彩”為特色校園文化氛圍。設計4大類12個主題月(季)的活動體系。開展“五四”科技文化節、“一二·九”文化藝術節等綜合性文化節活動。形成了以五四青年盛典、新年音樂會等大型育人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高雅藝術進校園”“民族藝術進校園”為補充的覆蓋全年的藝術育人活動體系。開展“燭光杯”體育季、“一二·九”長跑、定向文化周、“喚醒星空”21天夜跑養成計劃等大型體育類活動,形成了全校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二是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精神內核,發揮青年才智創作并展演校園原創作品。通過校史話劇、原創MV、原創青年宣傳片、團報團刊等校園文化產品,在校園里廣泛傳播“向上向善”正能量,使校園文化成為明媚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使學生“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
(四) 以網絡育人為平臺,組織學生建立網絡宣教隊伍
一是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調查研究,制定《北京化工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開展“網絡和新媒體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討會。積極推動學生工作信息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全面服務學生資助、心理健康、危機排查、深度輔導等專項工作。二是通過新媒體打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積極探索不同校區視角下新媒體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的不同運用形式。以學生網絡中心和計算機愛好者聯盟等相關學生社團為依托,建設了一支300余人的網絡管理和技術開發隊伍。進一步明確網絡文化引領、網絡宣傳、網絡評論、網絡應急與管理、網絡研究、網絡技術等六支隊伍的人員組成和具體任務。
(五) 以服務育人為支撐,圍繞學生優化部門管理職能
一是統籌實施新校區學生工作綜合管理方案。制定“7+1”套《新校區學生工作綜合運行方案》,形成適應新校區發展的5大學生工作運行模式。學生工作部相關主要職能部門整體遷往昌平新校區辦公,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辦公運行模式;實施“基礎+專項”輔導員工作模式;實施維權反饋及調研反饋模式;研究制定《北京化工大學本科生日常安全穩定管理制度》,實施學生安全穩定保障和應急管理模式;實施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升模式,將創新創業實訓與學生自我服務相結合,學生社團建設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陽光文體活動培育與學生自我成長相結合。二是系統實施九個素質能力提升計劃,打造形成“學生創業+生活服務+勤工助學”的學生“創享商圈”,以及全員參與的“多元”體育文化活動賽事平臺。提升相關配套設施信息管理與信息服務水平,建立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相適應的管理服務,切實保障昌平新校區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穩步過渡。
(六) 以資助育人為保障,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社會實踐
一是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深化“獎、貸、助、勤、減、補”六位一體的經濟資助聯動模式,提升經濟資助力度保障資助效果。優化資助育人工作機制,開展學院資助工作績效考核,優化評價指標,設立專項經費獎勵先進單位。調整校內勤工助學運營管理模式,實行學校統籌、學院部門具體執行的校、院(部門)兩級勤工助學管理模式;結合昌平新校區啟用實際情況,拓寬崗位渠道,增加勤工崗位數量。加強資助工作規范管理,建立分級負責長效機制,成立分級自糾自查領導小組,建立了長效監察管理機制,實現管理制度科學化、監督責任制度化、資助程序有序化、資金管理規范化、信息管理系統化、機構隊伍建設專業化。二是實施分年級分對象的“三助力”計劃。針對低年級開展“春雨計劃”課程72學時,提升學生通用技能;針對中高年級開展“筑夢計劃”公益實踐項目,組織“愛心包裹”“送故事下鄉”等公益實踐;針對高年級實施“拓航計劃”海外交流訪問項目,年內選拔15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赴美國高校訪問學習。
經過長期的研究與實踐,“三域六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逐步完善,并不斷革故鼎新。伴隨當代大學生思想背景日趨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深化基于不同學生群體教育模式的分類研究,繼續優化不同教育維度的體系結構,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點[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2018-02-01/2018-03-06.
作者簡介:
李挺,尹澤群,北京市,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