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艷
摘 要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本文主要從激發興趣,分層教學,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使數學教學成為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
關鍵詞 興趣;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025-01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下面我就新課標下如何有效進行小學數學教學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一、要做好激發學生興趣的工作
(一)創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數學應用廣泛性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引導學生觀察和解決實際中的數學問題,新教材增加了綜合與實踐的內容,以此引起和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例如,學習統計與數據收集時,根據教材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選出3個學生都喜歡的活動,每個學生喜歡哪個活動就參加哪個,活動完畢,我馬上提出問題:“哪個活動參加的人數最多,哪個活動參加的人數最少?活動人數最多的組比活動人數最少的組多多少人?”立刻,學生的注意力由玩轉移到了思考問題上。教室里開始互相爭執,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接著我又問:“能不能想出一個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結果?”這時候,我就開始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統計。
(二)感受成功,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給他成功的機會,會使學生從成功中看到數學的力量,從而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去創作,從中感受到數學的無處不在。我給學生留了一個畫畫的任務,要求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畫出一幅畫,要體現出有規律的美,第二天,我發現學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低估,向陽花在陽光下有規律地昂首而立,一棵棵蘋果樹、梨樹像哨兵似的排列著,河里的小魚俏皮地吐著水泡也是那么的有規律……這些都證明孩子已經有了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已經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教材的啟發下,我多次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的提高,使學生獲得了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
二、要做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工作
(一)授課分層
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有區別,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材施教。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點像復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目標意識,另一方面課堂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環節,主攻基本目標,又有兼顧提優、補差的目標。即使是在共性指導階段也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層次,讓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
(二)評價分層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很重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考卷、回答問題,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所以我們要重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且及時的給予肯定及表揚。由于學生的習慣,智力,興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進行分層。對于學習有困難、自卑感強的學生,我們要用賞識評價法,多給予表揚,有些進步就要加以肯定與鼓勵。對成績一般的學生則是要求激勵評價。即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比如,可以加些評語“要是再努力些一定會更棒!”對于成績很好,自信心強的學生,我們不但要激勵,而且更要嚴格要求。
三、要做好正確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工作
(一)抓緊學生的課堂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學的不好,往往不是學生的努力問題,而是學習習慣和方法問題,我們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沒有注意一些基本功的掌握。我們現階段的數學教學大多數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性講解”來進行,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是對我們教師的主要評價標準。所以我們就要抓緊學生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養成好的習慣,吸引他們不能開小差,所以上課的時候,要提問、要開展競賽、開展小組討論。
(二)要認真復習、做作業
所謂“溫故而知新”,學生在課堂上學過后,必須要及時的鞏固才行,數學一定要鞏固練習,舉一反三。但學生的控制力較弱,所以我要抓住學生復習這個環節,每天課前五分鐘左右對上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檢查。還有就是要認真作業。作業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只有認真作業,才能鞏固學習的效果,這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復習方法。我一般對學生的作業,要分層布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做好作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那些底子差的學生也學得有趣。同時要及時批改,解決學習障礙。
(三)要注意整理錯題集
我在剛接手一個班的時候,都會和學生強調把錯誤的題目整理在一塊,形成錯題集。錯題反映了學生學習中的漏洞,學生把這些錯題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復習。每次考后我對學生的錯題都要一一糾正,重點講解。
總之,經驗是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它需要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的去探索,發現和總結。我想我們當教師的盡量做到使數學教學成為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讓他們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數學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于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
參考文獻:
[1]孫傳遠.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06(6).
[2]馬復.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