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萍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教師深入鉆研統編新教材和課程標準,深刻理解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積淀自身的知識素養;以高質量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觸發學生思維,借助議題和思辨,凸顯學生的自主探究體驗與感悟,實現積極的價值引領。如此,才能讓核心素養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價值引領
一、從“思想品德”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正在從“學科本位”轉向“素養培育”
1、將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放在首要位置,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價值引領與實踐導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的本質追求。正如顧潤生教授在活動總結時所說,法治教育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法律知識的教育,而是價值觀的引領。難能可貴的是,此次參賽教師普遍都能夠寓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于知識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認同、強烈的法治意識、科學的理性精神和積極的公共參與意識,實現德育教學目標的入耳、入腦、踐行。
2、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從“碎片式”情境教學轉向“主題情境探究”
活動、探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特點。而活動和探究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問題和案例的選擇和設置,這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體驗感悟學習的載體。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從最本質上講就是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強調讓學生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下,將所學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時知識才能轉變為素養。此次參賽課堂教學中,不僅情境案例式教學成為一種常態,而且不少教師試圖改變過去那種隨意、零碎、雜亂、無序的情境設計,通過“主題情境探究”這種以主題為中心、情境為載體、問題為橋梁、探究為途徑的集約式教學,將情境預設成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個主題系列。通過一系列問題設計,將情境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現象和本質的統一中探究,從而使教學的主題性、整體性、邏輯性更強,并實現情境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由國家社會到自身的有機連接。
3、凸顯學生自主體驗探究和感悟,從“淺層自主學習”轉向“深度自主學習”
以學生學習為核心,將學生的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享受學習視為教學的最高境界,這既是教育的本質回歸,更是教學的根本。此次參賽課堂教學,通過提供一種有效的“支架”,如情境、問題、活動、分享等,引發學生對有價值問題的思索與破解,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不僅把學生領上“道”,更引領學生自己悟“道”,這種“道”實際上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思考、探究、發現、創新的能力。這種基于“學生立場”的課堂教學,由“馭人”走向“育人”,由“教師立場、知識立場”走向“學生立場”。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少參賽教師認識到,當前學生的自主學習存在形式化、淺層化的弊端,并未進入深度學習的階段,他們試圖探究一種有深度的自主學習路徑。
二、指向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有待推進“教”與“學”方式的深度變革
葉瀾教授曾說,一堂好課也應該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課。好課之美有時也在于缺憾之美。完美也許是一種苛求,但追求完美的精神不可或缺。雖然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一直在努力、一直在進步,此次展評活動涌現出不少優秀課例,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比較平淡,缺少整體設計精湛、個性特色鮮明、感性與理性共融的優秀課例,缺少體現核心素養的改革要求、具有改革創新精神,使人眼前一亮、終身難忘的優秀課例。特別是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如何更好地適應核心素養的改革取向,如何更好地推進育人方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的深入變革,還需要廣大一線教師和教研員持續努力。
1、情境與問題
核心素養離不開知識,但單純的知識不等于素養。只有將知識與技能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和處理不可預測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養。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強調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通過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主動進行意義建構。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的基本特征,那就是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強調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學生要在一定的真實情境中形成概念;又將在前一個情境中學習的內容遷移應用于新的情境中,即情境——知識——情境。如此形成的知識是可遷移的,包括學科內容的知識和為何、何時、如何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
2、思辨與議題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設計,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經歷社會實踐的機會;活動的設計要以結構化、系統化的形式來承載學科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學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系列化。而要實現活動型課程的教學設計,關鍵在于選擇確定適當的議題。議題是學科內容的載體,是價值引領的載體,也是學生探究活動、思考問題和表達觀點的載體和路徑。圍繞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活動,選擇相應的議題,并對活動和議題進行結構化的設計,將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雖然,這是針對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提出的課程理念,但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同樣具有直接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例如,“生活需要法律”一課如何理解為什么人類社會需要從習慣走向法治、從人治走向法治?我們可設置“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的議題,并設置以下結構化問題供學生討論:原始社會通過習慣來調節人際關系有何缺陷?通過法律來治理國家有何必要性和重要性?請舉例說明人治的危害性。從人治走向法治有何重要意義,請舉例說明。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價值追求,也是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價值追求。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價值引領,實施路徑至關重要。針對當前的時代特點和學生特點,我們要通過開放的辨析式學習過程,理性面對不同觀點,讓學生經歷自主辨析、體驗、感悟的過程,自主做出判斷,實現價值引領的真正入腦、入耳、入心和踐行。為此,我們要通過恰當的辯題引領學生進行辨析式學習。
此外,關注個性,給予不同學生不同的學習選擇亦是一種期盼。也許這樣的要求,在異地借班上課的研討形式下有些苛刻,實施起來也有相當的難度。但是,關注個性化、增強選擇性,應當是基于核心素養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種追求。
參考文獻:
[1]朱明光.關于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4).
[2]朱志平.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J].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