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華
摘要:我國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對于學生們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要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給學生們,幫助學生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因此,本文主要對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進行探討和研究,旨在將德育建設工程建設好,促進學生們領悟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的提升學生們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小學德育管理;實踐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學校教育也在教育理念和模式上發生了轉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綜合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其中通過轉變教育理念,加大了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力度,如何用更加直接、更加長遠的措施來推進德育的深入管理,各小學的領導層都聚焦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上。我國的傳統文化融合了眾多的先進思想、文化信息、道德情感,通過對其的傳播,能讓學生聚集思維、碰撞心靈、滲透和積淀悠久的文化,構建自己的文化體系,由此加深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從根本思想上徹底轉變人們對德育的認知,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對于學生、學校、乃至社會都具有深遠的積極影響。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價值
1.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文化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禮儀之邦”,禮法是古代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社會文明的象征。在古代,“禮”體現了古人對宇宙和大地的敬畏之情,以及追求美德,追求和諧,追求和諧,追求期望和寬容,追求真善美,追求協調的社會秩序。
1.2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憂患意識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體現了古人對祖國統一、安寧、穩定、發展的期待和向往?!疤煜聻楣笔恰抖Y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的特征,顯示出他們對國家民族的關心?!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可以看出古代的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關心民眾的思想。還有,南宋文天祥留下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深蒂固,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關心祖國的命運和未來的感情。
1.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進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中國文化是進取精神的重要體現。自古以來,中國人民一直在不懈地與困難、逆境作斗爭,從不輕易放棄。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女在逆境中勇往直前。
2、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道德的國家。在我國的古代傳統文化當中就已經形成了比較先進的德育思想,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三字經》、《弟子規》等等都是我國在德育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而現如今,很多的學校教育重才智而輕德育,使得一些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高,但是在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道德缺陷,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們的發展,對于社會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要讓小學生們具備正確的德育思想就要從小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
在如今的應試教育的情況下,學校和家庭基本都會傾向于發展學生們的才智,對于學生們的品德教育方面有所忽略,很多人都在感慨現在的一代青少年是不堪重任的一代。德與才的地位孰輕孰重早在古代就已經被定論。在我國的北宋時期,司馬光就曾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自古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正是對德與才孰輕孰重進行了定位。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社會上對人才的評價形成了一段佳話就是“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有德才是正品”。而現如今社會上存在很多的未成年人犯罪現象,且未成年人犯罪率在逐年增長,這主要是因為學校以及家長忽略了對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工作,使得很多的學生們不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素質,做出一些危害家人、危害校園、危害社會的事情,有的甚至會付出生命等慘痛代價。因此,德育工作對學生們的身心發展和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設好“金種子”道德建設工程,有利于學生們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社會和諧與穩定,為我中華民族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3、小學德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德育和智育發展失衡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極大阻礙,很多小學德育管理人員沒有全面了解到小學德育教育的地位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覺得小學德育教育工作僅僅是為了協調各課程之間的關系所設立的一門學生,沒有很大的價值,忽略了其對學生科學價值理念的影響,沒有幫助到學生養成基本的道德思想。
3.2德育教育內容比較片面化
首先,學校是小學德育管理的主陣地,其沒有認識到小學德育教學于小學生今后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及興趣喜好選取適當的教育內容,造成小學生的興趣很低;其次,現在的小學生變得非常難教,且有些家長思想理念比較滯后,把德育教育全交給學校,無法充分配合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極大影響到小學德育管理的效率。
3.3德育教育環境偏差
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推進、市場環境的逐漸變化、外來文化的紛紛涌入以及教育革新的日益深入,小學生處于的環境也變得非常復雜,對他們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沖擊,阻礙到小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
4、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德育管理中的實踐措施
4.1走進傳統文化,加強師生交流
首先要落實學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在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對學們的思維方式、思考內容、分析方向等做出引導,從簡易的三字經、千字文、啟蒙韻律,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一些傳統文化名著,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感情、思想。其次,教師讓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任務,旨在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由此在滲透這個理論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大學》中的內容向學生們傳播德育。在進入課堂講解之前,先提問學生哪些行為是我們必須遵守和學習的,學生會回答:尊老愛幼、尊敬師長、文明禮貌等,教師以此為話題向學生講述《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并從中穿插一些小故事,產生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入閱讀狀態;課后教師要布置作業,讓學生找尋類似的內容,通過摘抄來記憶;或者在周末去圖書館、書店等陪學生購買、閱讀相關的書籍,讓學生時刻融入在古老文化的氛圍中。
4.2積極創新,豐富內容
教師可以在課堂的一隅設置傳統文化專欄,張貼一些學生自己找來的傳統文化故事,并在班會、閱讀課中,一起分享,教師從中做出講解,讓學生明白是非善惡、學會感恩、懂得為人的基本道理;另外利用網絡平臺、多媒體教學,將傳統文化內容配以動畫、聲音等,以直觀、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下載一些課外的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去欣賞、品位。其次,定期開展文化交流展示、評比活動,制定一份試題,讓學生辯論、搶答,將傳統文化廣泛的宣傳出去,同時也能檢驗學生們的閱讀成果,對于成績優異者,學校要給予獎勵,頒發證書、獎狀、獎品等,以此做出鼓舞和激勵。再次,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僅要在常規的教學課程中展現出來,也要關注音樂等課程,它是用音律來詮釋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學生在音樂的帶動下,感受悠久文化、感悟文化情感,提升藝術修養。
4.3營造校園氛圍,加強德育實踐
第一,作為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學校應注意對校園氛圍的營造,利用傳統文化來對德育教育進行開展。如:重大節日慶?;顒印⒆饚熤氐佬麄鞯?,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對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行體會。
第二,學校應對德育實踐進行加強,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對道德進行感悟,樹立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愛國情。如:各類社團活動小組的成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當中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學校提供傳統文化相關的課外讀物,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選擇經典書籍,這一方面能夠使得學生的業余生活得到豐富,另一方面更好的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使得學生的思想素養得到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學校和家長要給予高度的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在無形當中滲透著無窮的尚德精神,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德育管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們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靈魂,促進學生們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鑒文.小學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廣州市黃埔區15所重點小學的調研[J].科教導刊(下旬),2017(04):135-136+165.
[2]王海娟.小學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8):42-43.
[3]趙立波.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J].中國培訓,2015,(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