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玉
摘要:讓歷史課堂活起來,通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很多歷史教師特別是青年歷史教師關心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此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并且取得了一些成績。本文對以前的做法進行一些總結與同行交流。
關鍵詞:歷史教學;學習興趣;教學質量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老師們經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些學生課外喜歡看一些有關歷史的書籍,平時的談話和一些語文的作文練習中,也常常引用歷史典故,滔滔不絕。但同樣這些人在歷史課堂上卻無精打采,成績不理想。為什么對歷史的興趣難以轉化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優勢呢?是不是歷史教學真的就如他們觀念中認為的那樣像“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面對這種情況,怎樣讓歷史課成為學生喜歡的課,變學生厭學為好學,甚至樂學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怎樣才能做到讓歷史課活起來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通過演講點評歷史
例如教材上所介紹的重要人物,如孔子,漢武帝,蘇格拉底,拿破侖等,他們的生平事跡、重要業績介紹的都很詳細了,那么怎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要求學生在講授新課前,去尋找與課文有關歷史人物的歷史事件、背景及相關報道等。在課上用3~4分鐘演講,既要有歷史內容又要有自己的觀點,即達到有講有評。這里的評就是融入自己的觀點。于是學生按照要求,主動搜尋,主動查閱資料。一方面,學生的自我成功體驗得以滿足,避免了“一言談”的傳統教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參與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由此改變。另一方面,學生的辯證分析歷史問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得以鍛煉。進而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無形當中,教學的雙邊化得以很好開展,“互動式”的歷史教學也就隨之而生。比如在講授《法國大革命》這一課時對拿破侖的評價,學生按要求做后,事先準備好的那位學生其中的一段話很出乎意料,“拿破侖固有的軍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確讓人欽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讓人唾棄。歷史的教訓讓我們永遠銘記,背叛人民終究不會有好下場的。因此,跨世紀的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人民才是真正的歷史主人。”同學們掌聲響起,以回報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講。這里我們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處,但課堂的教學目的已達到。于是筆者因勢利導,試著問“究竟拿破侖是怎樣一步步建立其法蘭西第一帝國,又是怎樣倒臺,究竟如何評價他?” 這樣的懸念設置,使學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狀態中順利地遷移到教學中來,很好地完成了進入新課的任務。
二、通過影視圖片感受歷史
2006年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于是筆者利用當時的大片《東京審判》來再現當時二戰結束后對日本法西斯戰犯艱難的審判歷程。中學生正值青春花季,與其讓他們這樣默默坐在那里聽著“遙遠的東方曾經有一條龍”“在近代中國龍是如何遭受屈辱”這種空泛講說,不但學生會失去朝氣,而且他們天性也會漸漸被扼殺。歷史課上通過音像資料,則既可以緩解疲勞,吸引學生的注意,又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知識。看著影片,學生仿佛忘記身在課堂,若入審判現場,對日本法西斯的丑惡嘴臉深惡痛絕,對梅律師的愛國情操,凜然正義感產生深深的敬意,愛憎分明立竿見影,比語言的表達更勝一籌。又如講到《鴉片戰爭》時,筆者出示了四張曾被英法聯軍掠走的文物圖片,分別是青銅猴頭,青銅虎頭,青銅牛頭,六角套瓶(都已在2000年被中國一家公司重金收回)。同時播放電影《鴉片戰爭》中的音樂片段。還有記錄片《圓明園》,學生的愛國之情一下迸發出來,個個暢所欲言,躍躍欲試。既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又恨英法聯軍的野蠻,無人性的破壞。接下來的講解自然就水到渠成。
三、通過編演歷史劇再現歷史
歷史劇搬進課堂,學生仿佛看到歷史的畫面,有身在其中的感受,活生生地將歷史再現出來。如此一來,學生鍛煉了表演能力,增進了知識,豐富了課堂。當然編演歷史劇不是一日之功,也并非適合每一節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能夠引導學生提前去準備,去捕捉隱藏在課本之外的“大教材”,去搜集去查找,然后讓學生自己分工排練,教師適時加以宏觀指導。例如講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時,事先讓幾位同學自行設計精心組織了一場歷史劇。周恩來、張學良、蔣介石及其夫人都讓學生模擬,學生于是找資料,模擬語言、學談話姿勢,甚至坐下來看了一段《西安事變》電影。結果,當堂表演時,將歷史人物的特定場合、語言語氣都基本到位,學生們又一睹當年西安風云的精彩,同時將這段歷史牢牢熟記于心。
四、通過實地參觀走進歷史
長時間呆在教室談歷史教學,固然可以達到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的目的,但其眼界卻未必開闊。可以利用周末、節假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走進農村并與農民進行交流,讓學生去親自觸摸一下“歷史”,那切身的體會是無法與課堂內教學相提并論的。走出去,學生的思想得以釋放,積極性發揮到了極至。這也是使歷史課堂知識從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一個很好途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會帶著許多心存疑團的歷史問題走進現實,通過參觀名勝古跡,會使許多教師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看”出來,“記”下來,然后“講”出來。講到《經濟體制改革》時,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興辦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條件。讓學生走進農村,并且與當地老農民進行交流,這樣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農村的新氣象、新面貌。
本文對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進行了一些探索,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些方法是極為有效的,筆者所教的歷屆學生在高考中歷史學科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意在引起更多的同行對此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