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慕課(MOOC)作為一種新的教與學的形式被國內外廣泛關注。但是,由于慕課形式所具有的廣泛性、開放性、自主性、個性化等特點,慕課的實際應用往往呈現出重形式輕內容,關注教學表演忽視教學成效的問題。本文通過分析傳統高等教育的特點,研究慕課對傳統高等教育教學的協助作用。利用慕課帶來的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教學技術的變革,更好地服務于高等教育,幫助教師和學生形成最優的教與學關系,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慕課;高等教育;協助作用
一、 引言
自2012年開始,慕課(MOOC)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廣為流行。紐約時報稱這一年為“慕課元年”。慕課作為一種教學形式,雖然被廣泛運用,但是從運用效果來看,褒貶不一。有文指出例如:慕課的教學方法與評價環節質量不高;學習者中途輟學率較高;慕課制作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等。同時也有文章指出,慕課具有以課堂中心、虛擬課堂中心為維度,進行社交活動、學業評估、個性化服務。基于慕課形式的利弊,結合目前高等教育的特點,可以嘗試“取其精華”,將慕課實施中的技術實現形式服務于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的內容,實現教學活動效率最優化。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教學實踐,通過分析大學傳統教育的特點與不足,結合慕課形式可能帶來的變化,基于現有的教學科研理論基礎,探討如何盡可能利用好慕課形式的優點。結合傳統高等教育的優點和特點,合理充分利用慕課的補充作用,不再將高等教育中的慕課應用停留在重形式、重表演的初級階段,真正利用好慕課教育帶來的各種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的改變,實現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二、 高等教育教學的特點
高等教育有別于基礎教育。從教師角度看,因為高等教育的特點與要求,大學教師不僅僅只承擔教學,還必須肩負一定量的學術科研任務與教學科研任務和社會服務任務;從學生的角度看,大學生必須具有遠超過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專業性,需要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下面將從四個方面,簡要論述高等教育特別是大學傳統教學的特點。
(一) 以專業教育為基礎的因材施教模式
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高等教育有別于基礎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高等教育有學科分類,面向專業進行不同專業的專門人才培養。這一特征這就要求學生在所選擇的學科中既要廣涉獵,又要有所選擇地專注于少數領域進行深入學習。換言之,高等教育既具有廣度也具有深度,且高等教育要培養的是具有一定學習廣度的專業人才。相對應,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都要結合自身特點,打造獨一無二的學習方法與方式。
所以,不同于基礎教育以高考作為主要出口的流水線式教育模式,高等教育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科積累,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實現因材施教。同樣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是大學學習的重要一環。知識容量飛躍式轉變,專業性和跨學科相融合,學習者要努力轉變好自己的角色,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習的自我能動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
因此,高等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不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轉化為提綱挈領地引導學生了解學科知識體系及架構,做好專業知識的啟蒙者和引路人。學生的學習也必須從基礎教育下的機械性的知識學習轉變為高等教育下的自我探索式的能力培養。顯然,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際上很難再真正適應高等教育的要求。特別是近年來信息科學、AI技術等的迅猛發展,傳統課堂教育更難以跟上技術進步的腳步,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開始脫節。
(二) 高校教師的科研、社會服務角色
除了教學任務,高校教師往往還需要承擔大量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工作。科學研究是高校的重要活動。大多數高等學校對教師都有明確的科研要求及考核標準。科學研究能夠促進高校自身的發展,提高高校師資水平,迫使高校教師跟上最新的技術發展與技術進步,能夠反哺教學,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同時,教師進行科學研究也是學科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需要面向社會需求培養合格的大學畢業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學科發展也成了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同時,高校教師需要與社會、企業合作,推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完成高校理論研究到社會實際應用的整個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未來的競爭力。因此,高校教師的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本質上還是服務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但是,額外的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分配給教學的時間與精力相對減少。盡管如此,教師仍然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自己從科學研究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分享給學生。如何處理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是否可以引入合適的技術或者方法,使得科研與教學相得益彰,成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任務。
(三) 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更加松散
不同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采用跑班制。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決定了教師和學生的時間相對靈活和自由,又限制了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時間與交流機會。學生和教師往往只有在上課時有見面的機會。這樣的形式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時間進行交流,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進行充分的交流。但是,這種相對松散的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對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生不僅在上課過程中要認真聽講,在課后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知識的獲取不能只依靠課堂的講解。
高等教育的這種授課形式,學習者想要與教師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并不容易。當然,社交媒體可以在某一些方面填補這一弊端,但是依然需要更加有力的工具來幫助學生在課堂外學習并與教師進行交流。同時,用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和迫使學生將更多的課后時間投入到學習中,也是高等教育特別是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所需要的。
(四) 大學教育專業、興趣、鉆研相結合
大學的教育將各種學科有了細分。學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必須將專業、興趣相結合。在專業、個人興趣的基礎上,大學教育還要求學生能夠更進一步,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定的鉆研,能夠充分掌握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師“術業有專攻”,同時也“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作為示范者與引領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角。
三、 慕課的補充作用
從目前廣泛運用的慕課案例可知,慕課通常由短視頻資源、社交媒體互動、測驗考核等幾個部分構成。基于本文所論述大學課堂教學內容多,教師具有科研、社會服務角色,教師與學生關系更加松散以及大學教育專業、興趣、鉆研相結合的特點,可以發現慕課能夠對大學課堂教育發揮有效的補充作用。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說,基于校園局域網的慕課形式,還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管理,形成師生互動機制,彌補目前課堂授課形式的不足。
(一) 短視頻資源
由于高校課堂教學內容容量大,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大多為提綱挈領,無法做到面面俱到。課堂時間的限制,也無法將所有知識點都涵蓋到。如果可以引入慕課網絡短視頻資源的形式,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相信都大有裨益。教師可以將重點與要點制作成視頻資源放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更方便、直接地獲取視頻資源,做好預習與復習。
高校的專業設置相對較為清晰,但是不排除有跨專業的需求,高校豐富的資源,第一受益者還應當是本校的學生。在傳統的高校課程設置中,有必修課和選修課,選修課有專業選修課和跨專業選修課,但是往往由于時間沖突或是人數限制或是校園地理位置的限制,學生們無法選擇自己心儀的課程。短視頻資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彌補這一缺陷,同時與學分掛鉤,如果通過在線學習完成相應的課時時間要求,通過課程考試,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這種模式不僅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學習更好的課程,還可以大大降低教師的重復教學工作量,并減少學生選課上課的時間成本。
(二) 互動
由于高校教師與學生的見面時間較短,想要實現多次、有效的互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當然,目前的社交媒體的廣泛運用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空缺。但是社交媒體在扮演這一職能時,存在弊端。社交媒體過于私密,包含個人的較多隱私。因此,現有的各種社交媒體工具并非是教學互動的首選。
在互動交互中,郵件是比較好的選擇,在校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申請學校后綴名命名的郵箱,通過校內郵箱進行郵件往來是很有效的交流方式。另外,有些學校引進相關的教學管理平臺,也可以有效地進行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同時,學生可以利用社交平臺或是網絡論壇自發組織線上線下的交流活動,也是促進互動,作為課堂教學補充的有效教學環節。
(三) 測驗考核
在教學活動中,平時成績和最終考核是教師評定學習成績的兩個方面。在平時成績的考核中,慕課常用的網絡提交作業和評定成績,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參考。在教務系統設置中,如有這樣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幫助實現學生提交作業、查看分數,教師批改作業,評定成績的功能。
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管理系統上傳作業要求、截止時間,學生根據作業要求和截止日期完成作業,并查看自己的平時成績。既客觀、合理、有憑有據,又準確到位,減少差錯。
四、 總結
總之,形式服務于內容。慕課的形式是人們對現代教育技術的一項有益的探索,但是在眾多的調查及文獻中我們看到傳統的面授教育形式仍然不可能完全被取代,新技術的推廣仍然受到各方質疑;相對于傳統的面授,新的教育形式中的優勢,可以取之為內容服務,讓教師可以高效地進行教學活動,學生可以高效地完成學科要求、獲取知識。
結合經驗教訓,建議可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加入新元素:一、課程內容部分實現網絡化,教學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二、利用專業社交工具(學校郵箱、教學管理系統等)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三、線上完成測評內容,有效、科學地進行教學管理。
參考文獻:
[1]PAPPANO L. The Year of the MOOC[N]. New York Times,2012(3).
[2]王海波.國外當前慕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4):25-30.
[3]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73-77.
[4]郭沫含,馬卓.慕課教學的五維虛擬學習環境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9):74-77.
[5]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6]許濤.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慕課設計與實施[J].集美大學學報,2015,16(6):84-88.
[7]陳曄.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慕課”現狀調查研究[J].集美大學學報,2017,18(5):41-45.
[8]劉洋.淺談如何借助慕課彌補傳統高等數學教學中的不足[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7,35(3):43-44.
[9]張皛.我國MOOC發展現狀及展望[J].軟件導刊,2015,14(1):156-158.
[10]馮建國,高宗軍,張正賢,時孟杰.慕課發展現狀與高校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2016,78(12): 4-7.
作者簡介:陳竹西,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