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巍 黃瀟涵 徐飛
摘要:本文闡述了理工科院校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情況。通過調查,提出了影響理工科院校中大學英語教程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因素,并結合問卷調查、隨堂聽課、課后訪談等形式,得出結論,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理工科特色院校;人文素養;大學英語
引言: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縮短,各國之間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聯系越來越密切。而英語是全球通用語言也是世界上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一個人的英語水平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其應試、出國留學以及就業的結果。同時,理工科院校也難免會有重視專業知識,忽略人文知識的傾向。商業化時代激烈的競爭,使得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英語教育中走入了“重視語言運用,忽略人文素養”的誤區。
一、影響理工科特色院校中大學英語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因素
1、英語課設置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特長無疑是在應試、就業方面的“加分項”,學校以及社會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要求較高。大部分學生學習英語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為就業增加籌碼。從教育者的角度看來,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素質教育課程。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在注重其功用性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其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但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帶領學生感悟、挖掘課文中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需要通過講解、練習、課堂展示等各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英語基本技能,指導學生準備四、六級考試。
目前使用的大學英語課程的教材均為多年沿用的版本,教材涵蓋內容廣闊,人文知識含量較為豐富。教材中選用的課文是人生哲理、名人傳記等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教材中每個單元里設置的模塊和練習題也可以滿足學生在聽力、單詞量、語法等基本技能方面的提高。
迫于應試教育體制的壓力,大多數的老師在教學側重點上仍在單詞、短語、語法、翻譯、文本研讀方法等基本技能方面,因此教材中很多與人文知識有關的內容上課無法涉及,學生對教材的喜愛程度也較低,導致了大學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的教材利用率低、忽視人文知識傳授和人文精神傳遞的情況。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就面臨了無法同時重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局限性。
2、師資力量仍需強化,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啟發學生去有意識地去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方法。據調查顯示,學生平時常常會根據教師談吐的字里行間和肢體語言的風度、所舉例子的精神高度和價值、是否注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等方面來判斷教師個人的修養造詣。教師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的引領作用也體現在教師的授課方法上。大多數教師會通過評論課文觀點,播放相關電影片段,還原歷史,課外知識延伸,課堂師生交流等方式使學生淡去對課的印象。100名受調查者中,有44人認為自己的大學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無法很好的啟發和引領自己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也反映了大學英語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
除了重視中國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學水平,外國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應該得到相應的關注。在調查中也發現原本希望可以提升學生英語溝通交流能力的外教課,效果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學生在口語、知識拓展等方面都沒有相應的提高,甚至與外教的價值觀存在嚴重的分歧。這也反映了學校在教師選任上,未通過嚴格的教師選任制度來審核應聘的外教是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教學經驗和人文素養。
3、考核方式單一,使學生忽略人文素養的重要性
理工科院校學生平時的專業課程壓力較大,英語作為一門需要平時積累才能提高的學科,本就容易被學生忽視。目前采用的考核方式為將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得出最終的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會造成學生耗費大量精力在最終的期末考試上,欠缺對綜合素養的培養的重視程度。由于這種考核方式,為使學生獲得較好的成績,教師的上課內容常常是以考試內容為主,學生習慣性地去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但課業重,時間緊,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并沒有切實地轉化為學生本身的能力。
4、第二課堂活動開設情況不如預期
學校的課堂上課時間有限,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師傳授”的教學方式,很少有學生是因為真正有興趣才去學習,導致教師的講述也無法得到及時的回應,課堂互動不足。更重要的是,學生需要的不僅是一個互助互學、基礎能力、思辨能力同步提升的課堂氛圍,也是人文氣息濃厚的校園環境。
走出課堂,學生接觸到的第二課堂活動大多是各類講座、以及創新創業性質、科學技術性質的、趣味性質的活動。這些第二課堂活動中得到學校老師以及校領導更多重視的通常是與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技能相關的競賽。這些活動普遍存在的不足是趣味性不高;學生組織活動時經驗與能力也不足,資金不充足,流于形式而忽視了活動無法達到預計的效果。與人文素質培養相關的這些活動也常常因為宣傳力度不夠,有不少同學并不清楚此類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這類活動對于我們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而被學生忽視。
二、理工科特色院校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對策
1、優化課程設置,更新英語課程觀念
人文素養是通過學習人文知識而形成的內在修養。要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優化課程設置。不同的學生,英語水平不同,有的同學對自己的要求僅僅是通過四級,而有的同學則準備通過考雅思、GRE等出國類考試。因此學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考慮到學生需求,設置考試輔導課,但為了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也可以設置與人文知識相關的課程。
當今社會,我們仍然采取以應試成績為參考的教育制度,因此英語教師在課堂上主要講述英語的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也無可厚非。但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有明確的意識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選擇教材時,可以選擇人文知識含量豐富、文化與科學氣息濃厚的教材,上課時也可通過翻轉課堂、講述例子、播放紀錄片片段、分享書籍、邀請海外留學生講述真實的異域生活等方法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學習人文知識,提升學生對此類知識的興趣,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潛移默化地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
2、強化師資力量,帶領學生感悟人文精神的魅力
教師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引領者。教師的文化知識水平、教學水平和人文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校在重視學生人文素養提高的同時,也要重視師資力量的提高。師資力量的提高,一方面在于招聘教師時,要將崗前實習和崗前培訓要實到位,另一方面則是注重在職教師的培養。可以考慮多給教師出國進修的機會,多開展一些經驗交流會以及優秀教師公開課活動,同時也應提升學校行政和后勤人員的辦事效率,讓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3、建立更完善的考核體系,形成性評估與綜合性評估相結合
以期末考試成績占主要參考依據的考核方式給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帶來了對考試的畏懼感。由于對考試的恐懼,學生不得不將時間花在做基礎的練習題上,這種做法對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有提升作用,但對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而言并無益處。因此,英語教學者有必要考慮改變考核方式的現有模式和考核內容,可強調形成性評估與綜合性評估的模式相結合。
形成性評估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估,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等多種形式。終結性評估,即我們平時說的期末考試。為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考核方式改革后,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以實踐和傳遞文化信息為主,考試也可以由原先的智力測試轉變為能力測試,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也可以考查課堂中涵蓋的人文知識的內容。
4、豐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學生在活動中開拓視野、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尋找人文精神。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也有助于增加校園的文化氛圍。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也應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對活動的感興趣程度,開展不同性質的活動,讓很多的人參與到與英語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中來,如英語朗誦、文化知識競賽、英文海報大賽等。同時,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也應擴大宣傳力度,創造人文氣氛濃厚的校園,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自己的知識,提升人文素養。
結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相互碰撞。面對理工科院校的學生人文知識相對薄弱的社會現實,重視人文精神,也有利于培養高級人才綜合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人文素養不僅體現在豐富的人文知識儲備上,更因“腹有詩書氣自華“而體現在為人處世、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理想追求等精神層面的觀念上。因此,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需要社會、學校、家庭、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減少急功近利的思想對英語教育的影響,從課程設置到課堂教學,從課內到課外,共同創造學習和文化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高苗. 以大學英語課堂為載體 喚醒缺失的人文精神——談理工科院校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J].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03):91-95.
[2]陳彩蒂. 英語教育在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中的作用研究[J]. 藝術科技,2012,(03):152-153.
[3]劉威. 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缺失及對策[J]. 現代教育科學,2008,(11):108-109.
作者簡介:
蔡培巍,1997年11月生,漢,福建,江蘇大學,英語專業學生;
黃瀟涵,1998年7月生,漢,江蘇,江蘇大學,英語專業學生;
徐飛,1998年4月生,漢,江蘇,江蘇大學,英語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