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語文教學越來越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和參與。有效學習是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的保障,是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關鍵,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是教師打造實效課堂乃至高效課堂的關鍵。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學習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在傳統學習與有效學習的區別中分析總結了有效學習的內涵和意義,并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學習的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育;有效教學;學習建議
近年來,中國教育的改革推動語文教育教學的不斷發展,但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教學與學習上的挑戰。一方面,在教學上一些教師對語文教材的開發及課堂備課方面不足,一些小學教學采用的仍是傳統教材教學使得課堂教學模式僵化。另一方面,語文的學習內容比較靈活,不固定,部分學生學習會感到吃力,特別是剛剛進入小學,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無法將課堂內容和生活實際銜接起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情被嚴重削弱。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來看,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一般來講,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學生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內容也要隨著環境不斷轉變。要讓學生學得快、記得牢,就要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一) 教學課時安排不合理
充足的教學時間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許多語文課無法保證足夠的語文教學時間,這也是課堂低效和無效的原因之一。教師對教學時間設計的不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比如一些教師沒有考慮一個課程的教學內容,無論內容的多與少都會用一節課來完成,對于一些內容較多的課程,即便教師可以將其講完,學生也無法有效地學習、吸收和理解;一些課程目標之間相差較大,學生在對于一些較難的課程表現出消極懈怠,課堂教學出現低迷的狀態,課時無法有效地進行下去,但對于一些簡單的課程則感到內容簡單而分心,錯過一些重要的內容。
(二) 學生學習興趣較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樂學”對于學習來說是多么的重要。而剛進入學校的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很低,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學生對于剛剛接觸正式的語文教學,還沒有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并重視起來,還是抱著玩樂的心態去學習。
二、 改進小學語文教學措施
(一) 教師要轉變角色定位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將自己從管理者的角色轉變為引導者,讓學生在課堂中處于主導地位;可以將自己從實踐者向研究者方向轉變,在輕松的課堂上多提問,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將自己從教案的使用者轉變為教育智慧的開啟者,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了解課程的重點,然后再結合班級情況,進行適當教學。因為大部分學生在以前都沒有進過正式的教育學習,教的內容過多,學生會無法有效吸收,事倍功半,這個時候我們要將教學內容從繁變簡。比如,在學習《升國旗》這一課中,老師可以帶領同學去國旗廣場,讓他們升一次國旗,為他們講述中國的歷史以及革命先輩的故事,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二) 教師可以用中外文化引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文化和語言相輔相成,互不可分。中國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的源泉;而外國文化,則是對中國文化的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和語言的相關的文化來引導學生,研究相關語言的文化背景,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對語文學習的激情。比如在學習《端午粽》這門課程時,老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屈原的故事》,告訴同學端午節的由來,讓同學們了解我國這位偉大的詩人以及中國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同學不僅可以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還可以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優秀文化。
(三) 借助互聯網更新教學方式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高速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斷加快,給知識的更新、獲取、傳授帶來很大的便利。小學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不斷創新,去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師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提倡教學的開放性,開放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比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程中,老師可以用多媒體介紹壁虎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分布范圍以及繁殖方式。告訴同學,壁虎是我國重點保護動物。在傳授同學課本知識的同時,讓同學了解一些科學生活知識。
三、 結束語
本篇論文針對小學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旨在對小學一線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課堂互動的有效實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受到一些客觀條件限制,本篇論文觀點必然存在著遺憾和不足,筆者將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深入探究,為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提出更有針對性、更有價值建議。
參考文獻:
[1]魯潔.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姜美玲.教師實踐性知識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劉秀云,山東省菏澤市,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倪集辦事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