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梅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目標;學情分析
經常聽人說:這個人的課講得真好!這個人的課很出彩。有這樣的評價,其實除了個人的基本素質以外,更多的是稱贊這節課設計的好。
什么是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策略,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
教案關注的是教師怎么教,而教學設計不僅關注教師怎么教,更關注學生怎么學。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益。
一、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有哪些呢?
1、教材分析:分析本課內容的組成及在教材或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在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弄清楚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教學設計時要統攬全局、整合內容、科學布局,就能輕松串連起教材的線索。
2、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必須對學生情況的分析。要找到學生是“癢處”,了解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情況、找準新知識生長點。教學生不會的知識,才是真正有效的課堂。
3、教學目的:要明確教學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感”三位目標的關系。“知識與技能”是達成后二者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掌握“知識與技能”、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感”的中介,是實現三維目標的關鍵。“情感態度與價值感”是掌握“知識與技能”,形成科學“過程與方法”的動力,發揮調控作用。
教學目標的陳述應力求明確具體,可以觀察和測量,加強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比如為了使學生對1千克有較深的印象,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教克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時,可以準備兩袋各重500克的鹽,2袋鹽正好是1000克,讓學生把一袋鹽、兩袋鹽分別先后放在手上掂一掂,增加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從而記住1千克=1000克。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依據教學目標確定的教材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不同的教師講授同一節課時,教學重點應當相同。教學難點,是學生難易理解和接受的地方。設置每一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根據教學的環境、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設計。
5、教學方法:學無止境,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有講授法、討論法、比較法、發現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導學法、陶冶法、練習法。
6、教學過程: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注重學生學習實踐中的體驗,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課本與生活、社會、學生的經驗的聯系,要服務教學目標的達成。
7、板書設計環節:板書是一堂課的核心和靈魂。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精心設計板書,(1)、字體的大小適宜,以全班學生能看清為標準。(2)、教師板書的字跡:正確、清晰、認真、整潔。(3)、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版面,四周空間適當;分片書寫;字距適當.
8、教學評價反思等 :教學反思是教師通過授課之后,將自己在本節課中的閃光點、失誤點、發展點和疑惑點記錄在案。教學反思要善于捕捉教學的閃光點,及時尋覓教學的失誤點,要有效凸顯教學的發展點,要勤于記載教學的疑惑點。
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一下幾點:
1、設計新、奇、活的導入語。
例如:李紅老師在人教版六年級的(朱自清)語文課《匆匆》公開課是這樣導入設計的:
(1)今天是語文課,可是老師想請教大家兩個數學問題。
(2)出示鐘表模型(全班同學沉默一分鐘,體驗時間的流逝)
(3)問:剛才我們大概沉默了多長時間?
(4)學生回答:一分鐘。
(5)老師撥動鐘表模型1分鐘,說:此時一分鐘,它從我們身邊溜走了。它輕輕地來(板書來),有悄悄地去(板書去)在不經意間,他無影無蹤地消逝了。
(6)問大家算算自己已經走過了多少日子?(學生回答:4000多個日子)
(7)老師問:在這4000多個日子里,你們都做了什么?
(8)出示《明日歌》齊讀:少壯不努力,老大推傷悲,今天我們來學習《匆匆》。
2、少教多學 、把時間留給學生、優化教學效果。
寧波高考專家趙忠岳在赴新疆庫車縣送教的一堂師范課《三圈環流》(人教版)。板畫了熱力環流、大氣環流、白天海陸之間的大氣環流、城郊之間的熱島環流、白天山谷之間的大氣環流、單圈環流、三圈環流圖七幅圖,最后請4位男生、3位女生展示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圖、風向,并分析了每個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和特征。
通過3個提問、提示、學生回答、7個繪圖發揮演示,充分利用地圖效應,激發學生的思維、表達及空間想象能力。整堂課輕松自然,象行云流水一樣自然流暢。最后一個演示機幫助了理解。又幫助了記憶。
3、精心設計、讓課堂充滿趣味和懸念。
江蘇省特級教師朱紅偉施教的《確定位置》一課,首先通過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入手,以索馬里海盜這一時政話題引入新課,通過“海盜船在哪里?”“海軍軍艦第一次射擊,為什么沒打中?”(認識角度)“海軍軍艦第一次射擊,為什么沒打中?”(認識距離)“海軍軍艦第三次射擊,為什么能打中呢?”(總結歸納)四個片段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興趣,這樣,學生的感受、體會“確定位置”的過程,就是學生“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環往復的過程,在出過程中,教師步步為營,學生逐漸提升,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結構,心智也在這樣的循環中得到充實于發展。
總之,要想成為一名在三尺講臺上有作為的教師,一定要從每堂課的教學設計著手,一步步增強自己的課堂實踐能力,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教師。
參考文獻:
[1]雷玲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好課是這樣磨成的》
[2]魏志文《如何寫好一篇教學設計》
[3]謝利民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學設計應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