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滿宏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在高中教學中的不斷深入發展,高中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為高中教師的我們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性格特點等因素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高中地理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體系十分復雜龐大,概念性知識較為抽象、晦澀難懂,學習理解難度較大,學生對高中地理的學習缺乏興趣和熱情,極大地增加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難度,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進行探究分析。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創新是當今時代教育的主流,教育是面對全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和社會建設情況下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需要加大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創世思維作為當前高中教學中的重點,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當合理的規劃教學內容,營造出良好的地理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探究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以及創新精神,合理的運用提問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教學,營造生動形象的輕松學習氛圍
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節奏十分緊張,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產生了厭煩的心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枯燥,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教學技術,制作PPT教學課件或教學視頻資料將復雜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生動呈現給學生,從聽覺和視覺上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案例:在《行星地球》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宇宙中的銀河系相關教學視頻,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料,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和地球的運動和太陽系中各個行星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將地球圍繞太陽進行的公轉和自轉通過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中,讓學生掌握地球公轉造成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的節氣變化。即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引起了溫帶的延伸和收縮進而引起了季節的交替變化,每年的3月21號和9月23號太陽直射赤道,春秋季節全球各地晝夜各半,太陽每日6時升起,傍晚18時落下,而6月22號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處于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地區出現極夜現象;而12月22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與之相反。通過觀看教學視頻,營造出輕松地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宇宙中行星運動的探究興趣,發揮學生的自主積極性,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
此外,在“氣壓帶和風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動態的PPT教學課件,建立地球平面模型,根據太陽照射程度的不同,引起氣壓的變化和氣流的流動,最終形成各個氣壓帶和風帶。赤道地區常年受到光照氣溫升高而氣壓變小,赤道上空的氣壓向南北方向流動形成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中緯度地區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高緯度地區則形成了負極地低氣壓帶,南北半球盛行西風,極地地區溫度低下,為極低高氣壓帶盛行極地東風。
二、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制作助學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都是不同的,為提高整體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制作助學稿,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例如在“城市與城市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城市空間結構圖和城市功能區的布局相關概念以及城市化的相關知識寫入助學稿,學生根據助學稿上的知識點按順序進行地理知識的探究學習,了解城市等級的劃分和結構布局,如蘭州市的沿河帶狀城市布局、北京市的環形結構布局以及上海市的沿海格狀布局,對不同等級城市的構造有初步的了解,并掌握各功能區的分布和注意事項。此外學生還要注意“逆城市化”現象和減緩城市化壓力的措施。
三、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訓練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能力
合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社會技能,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對此在高中地理的創新模式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性學習能力。例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區域農業發展”的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小組交流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學習,將學生進行五到六人的分組,明確每個人的職能,對當地的年降水量、氣溫、土壤肥力和地形地貌狀況進行收集分析,當地是否符合立體化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當地的農業生產模式改良建議,開放性的探究學習,將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在合作交流中進行實踐探究學習,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必要。
四、開展微課地理教學進行預習和復習,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中時期的學習生活壓力較大,學生的精神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中缺少自主預習和復習的時間和空間,尤其是對于高中地理學科而言,學生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為主科所占據,鑒于此教師可以開展微課地理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以及創新思維意識,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我國西北地區的氣候、年降水量以及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等知識點錄入微課教學視頻中,便于學生的自主預習和課后復習,從而增強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升。
五、結語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應用學科,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制定出高效合理的教學方案和計劃,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營造出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學關系,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意識,通過微課教學鞏固所學知識,進行自主預習和復習,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磊.試論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6(13):175-176.
[2]周利瓊.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亞太教育,2016(08):143-144.
[3]王凱梅.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文學教育(下),2016(12):151-152.
[4]徐莉.淺析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策略[J].知識經濟,2016(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