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華
摘要:“互聯網+教育”模式盛行,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再次提到,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因此,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中國教育還是面臨各種機遇與挑戰,本文將從互聯網+教育的現狀分析以及已經出現的各種形式進行分析,再從教師、學生、政府等多個角度分析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中國教育中存在的機遇與挑戰,再從資源配置、創新教育方式以及學習環境的創造三方面進行意見的論述。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教育信息化;機遇與挑戰;教育公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目前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是祖國的重要基石,沒有好的教育,國家的未來岌岌可危,在重點發展教育的今天,許多新技術應運而生,互聯網+教育出現并廣泛傳播。如今,國家提倡建設學習型社會,這無疑跟互聯網+教育的命題互相契合,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學習,突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真正在學習中受益,讓教師真正意義上地傳遞知識。
互聯網+概念的出現無疑在教育領域展開了又一個春天,2015年,“互聯網+”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互聯網+”滲透進各行各業。互聯網+教育下的網絡課程在提高教學水平上優勢明顯,其教學形式新穎,突出個性化學習,學習資源共享性。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眾多互聯網+教育的產品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如微課、慕課等,更有“直播+教育”新形式的教學新手段。
1、微課
微課,是指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展現短小精悍的學習內容、過程以及擴充知識的數字資源,它可以貫穿課堂始終,也可以獨立于課堂之外。在目前來看,微課的普及力度已經遠超人們想象,在高校普及開來以后,現在中小學教育也開展地如日中天,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可以對于某一個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微課的形式多種多樣,也正為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提供了條件。
2、慕課
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顧名思義,慕課的對象范圍是面向全世界的,開放的,也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學習,這也正為我國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保障,在線課程也就意味著慕課是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開展的課程,慕課是從外國引進的,中國一開始有的是國家精品課程,這類課程由國家重點投資,主要為社會提供學習的機會與動力,創造一個學習型社會。這些課程跟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覆蓋學科廣泛,在學習完相應課程后還可以獲得相應的證書。
3、“直播+教育”
“直播+教育”,就是在課堂上采用直播技術,教師利用直播技術實現對學生的教學。 在移動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手機直播成了許多網民的熱愛,他們樂于利用直播來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見聞,那么,運用到了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隨時隨地開直播講授知識點,對于一些戶外的教學實踐也能的到更好的教育傳播。
綜上以上的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創新教育模式,我們看到了“互聯網+教育”的應用現狀及其前景,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面臨什么機遇挑戰呢?
一、面臨機遇
1.促進教育信息化
“互聯網+”教育年誕生于2016年。一方面,“互聯網+教育”的各個研討會在全國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知網論文刊載數量瘋漲。要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和應用驅動、機制驅動,推動以教育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為特征內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建設。
2.促進教育公平
“互聯網+”時代,教育公平的問題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 “互聯網+”有利于在促進教育發展的問題上促進教育公平。
3.提高教育教學管理技術及策略
除了智慧課堂的出現及運用,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技術在逐步進入校園,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管理系統,學校教師可以及時地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掌握知識的能力,學生也可以及時得到教師的反饋,對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內容進行相應的修改,家長一方也能夠及時收到學校的反饋,對孩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促進教師、學生、家長在各方面的協調,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二、面臨挑戰
1.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不平衡
城鄉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教育信息化資源也不平衡,這個問題是一直以來存在的,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漸漸加大,但是成效還是不足,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科學技術的投入。
2.傳統教學思想根深蒂固,實施應用不到位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形勢來看,傳統教學還是占主體地位,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很難接受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在新的教學課堂中難以運用新的教學媒體進行教學,從而導致教學方法單一。
3.資源技術更新快,學生適應性較弱
在互聯網+教育概念出現后,眾多企業開始研發各種新型的教學資源以及技術,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教學實踐,在檢驗產品的過程中,往往發現有部分學生難以適應新的學習模式,比如運用翻轉課堂的模式,當初照搬美國模式的時候,顯然是行不通的,我們還要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展中國模式的翻轉課堂模式。
面對當前“互聯網+教育”的形勢,我們應該怎么做?
一、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共享優質資源
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教育科研組織形式和模式方法。加快各個省市縣互聯網建設,建設一個適用于當地實際的教育互聯網,在這個大教育網中共享教學資源,推動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發展。推動我國教育制度的創新。 更好地建立起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實現企業、學校兩方面的共贏。
二、加快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方式
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本質,做好融合與創新。 教育改革在哪個地方都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地區已經率先開始了教育改革,眾多政策一涌而出,加快教育改革,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智慧,而且有助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在創新教育的同時不忘初心,創新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1]魏驁,焦勇,楊柳,裴麗娜. “互聯網+教育”下高校網絡課程對教學水平的影響分析——以安徽高校網絡教學現狀調查為例[J]. 現代商貿工業,2017,(31):157-159.
[2]劉佳. “直播+教育”:“互聯網+”學習的新形式與價值探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7,35(01):52-59.
[3]陳琳,楊英,華璐璐. “十三五”開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新發展——2016年中國教育信息化十大熱點新聞解讀[J]. 中國電化教育,2017,(02):69-75.
[4]俞明雅,葉波. “互聯網+”能促進教育公平嗎?——兼論“互聯網+”教育公平的挑戰與應對[J]. 教育科學研究,2017,(04):15-18+23.
[5]田慧生. 協同創新 提高質量 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J]. 教育研究,2017,38(03):9-15.
[6]陳麗,鄭勤華,林世員. “互聯網+”時代中國開放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 開放教育研究,2017,23(01):15-20.
[7]高世權,王春梅,韓國軍. 互聯網+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運行模式創新實踐研究[J]. 信息記錄材料,2017,18(11):123-124.
[8]黃儉. 以互聯網思維引領我國的“互聯網+”教育戰略[J]. 中國電化教育,2017,(01):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