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摘 要:目前,因為傳統教學理念、教學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普遍是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為主,不僅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較低,同時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效果也并不理想,更不用提發散性思維。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文章詳細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希望能為其他教師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發散性思維;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屬于學習主人”的要求。對此,在教學當中教師應當注重強化學生的自主語文實踐性活動能力,在引導過程中促使學生逐漸掌握語文知識的學習與分析能力,規避煩瑣的分析與瑣碎機械的練習問題[1]。提倡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借助教師的指導實現對圍繞重點開展討論與交流,從而鼓勵學生表法獨立性的見解。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主動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坐井觀天”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操作在于幫助學生解決生字詞的理解以及文章的朗讀障礙,之后便需要讓學生圍繞著課程內容進行自主性思考,如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這一文章做想要表達的內容,讓學生總結文章所帶來的啟示。
在小學語文教育當中,對比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打破傳統語文教育中所呈現的局限性。借助對比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應知識,從而達到開發心智的目的。在語文教育當中,尤其是在閱讀教學當中借助對比教學,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文章的差異、相似點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學習,從而實現對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2]。
對比閱讀的教學方式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段落的對比。因為大多數文章的前后段都存在明顯的起伏穿插特點,所以找出這些內容的明顯反差本身便是一種結構的比較。
例如,《草船借箭》這一篇文章便是首尾呼應的比較性文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對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這一篇文章中,第一句便是周瑜妒忌諸葛亮,而最后一句是周瑜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這一種呼應方式一方面具備明顯的對比,另一方面借助兩句話的對比可以基本了解文章所描寫的內容以及相關思想,這也是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另一方面是句子的對比。借助對句子的深層含義理解進行比較學習,幫助學生了解句子修辭手法方面的應用方式,進而實現提升學生語言理解與應用能力的目的,激發學生在語言方面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句子描寫能力。
例如,在《我的戰友邱少云》這一篇文章當中,其中將邱少云描寫成為“千斤巨石”,這一種夸張的描寫方式不僅是一種形象的表達,同時也是對思想的描述,一方面描述出了邱少云為了戰友的安危、戰斗的勝利而做出的犧牲,另一方面描述出了戰友對英雄的欽佩。借助這一種對比分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文章的發散性理解,從而升華教學主題。
在語文教育當中,結合課堂文章的實際進行教學有利于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同時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小站》這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按照文章當中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展開想象,分析五年之后小站會發展成為什么樣子。此時學生會發散思維,對車站的情況進行大膽的猜測和想象,其中會涉及飲水機、電視機以及噴水、假山等,同時還有部分學生會提出關于提高車站服務質量的建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已經在根據文章內容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記憶深度會更加理想,形成深刻且獨特的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有機結合課堂教學的特征與特殊性,根據自身教學能力、教學習慣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因素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生的創造性能力,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多可用性人才。
[1]夏銪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發現問題教學法”初探[J].報刊薈萃,2017(6).
[2]王 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J].新課程(中旬刊),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