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
摘 要:目前小學生作文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素材缺乏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的探索,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不斷地豐富素材的積累:注重閱讀,在感悟中挖掘寫作素材;留心生活,在觀察中積累寫作素材;參與活動,在體驗中發現寫作素材。
關鍵詞:小學;寫作訓練;積累素材;引導;拓寬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說,小學生的作文只要能以自己耳熟能詳的事物作為素材,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即可。但大多小學生生活閱歷少,社會體驗淺,洞察力不強,所以他們很多時候寫起作文來即便是抓耳撓腮、搜腸刮肚,也還是無從下筆。究其根本原因是習作素材缺乏,面對這樣的無源之本,即便是高明的作家,也難以成篇,小學生習作更是如此。
若要切實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點和引導。那么,怎樣才能讓小學生融入寫作境界,開啟心門,做到筆至文來,思如泉涌呢?本人經過多年教學實踐的探索,認為小學生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素材搜集:
一、注重閱讀,在感悟中挖掘寫作素材
唐代大詩人杜甫有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閱讀對于寫作顯得尤為重要。大量閱讀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充實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長時間堅持積累,總有一天會在寫作時厚積薄發,在表情達意時信手拈來,順理成章。
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會或多或少地引用適合題意的閱讀材料,就如五年級的第六單元作文——父母之愛,在寫作之前,我要求孩子們大量閱讀以“愛”為主題的林林總總的相關資料,并積累篩選適合自己的材料,結合自身的寫作需要裝點文章。于是,有的孩子就以“愛的涵義”切入:愛是一種從內心發出的關心和照顧,沒有華麗的言語,沒有嘩眾取寵的行動,只有在點點滴滴的一言一行中你才能感受得到。有的孩子則以林肯的名句來點明文章的中心,升華情感——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歸功于我天使般的母親。這樣的寫作正是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量之后才能實現的信手拈來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將父母之愛的內涵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閱讀可以彌補生活的空白,充實人的生活,我們的許多知識都是從書本上來的。為了夯實寫作的基礎,除語文教材外,我們還要引導、鼓勵學生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拓展視野,積累寫作素材,叩開作文之門的起點。
二、留心生活,在觀察中積累寫作素材
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了我們要鼓勵學生廣泛地接觸社會,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去了解身邊的人和事、景與物,這樣才能有所發現,把在生活中用眼看到的、用觸覺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筆記錄下來,就能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
我經常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如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下雨天忘記帶雨傘,等來了父母的雨中接送;上學路上因在零食店長時間停留而導致遲到,班級評比受到牽連;課間追逐打鬧被班主任逮住并受到處罰;因父母出差在外,不覺中鍛煉了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為一個綽號而鬧出的不愉快……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學生能養成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的習慣,并且做到勤思考,常積累,定能解決學生缺乏寫作材料的難題。
三、走進自然,在拓展中充實寫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自然乃萬物之所,它不僅五彩繽紛,還蘊藏著豐富的語文資源,有蜿蜒起伏的山嶺,有汩汩流動的小溪,有芳香四溢的鮮花……教師應引導學生去觀察、感悟、積累,并最終形成自己的作文素材庫。
如我在教學《大自然見聞》習作之前,將全班42人分成6組,每組男女搭配。利用周末時間把孩子們帶到風云嶺山腳,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并盡可能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于是,學生積累到各具特色的豐碩素材。有的學生這樣積累:出來時,自己曬到酷熱的太陽時,猛然想到爺爺奶奶現在不也正在田里播種嗎?我真正感受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才更加香甜。有的學生這般感嘆:原本清澈見底、魚兒成群的河道上,隨著水流帶來了一個個塑料袋,五顏六色的包裝袋被水草纏繞著,水質已日漸變得污濁不堪了……
大自然的美麗風光時刻陪伴左右,美就在我們身邊,如畫的大自然就是孩子們獲得感性材料的源泉。在不同的季節中,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感受、體驗、積累豐富的素材。
總之,素材的積累是寫作的源頭活水。只要我們教師能適度引導學生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他們就一定會對世界和生活有更全面的認識和感受,作文也就有了“源頭活水”,孩子們的作文訓練也就能提速增效了。
參考文獻:
[1]鄒曉莉.淺談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J].科學導報,2014(1).
[2]劉敬發.教學創新探索與實踐[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05:14-15.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能效專項課題“《小學作文起步教學的策略與研究》”(課題編號:1201574775)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