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鋒英
【摘 要】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通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可以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心理、正確的價值觀和規范的行為習慣,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大多來自生活,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切合小學生實際,可以大大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得到了廣大教育者的認可和接受。因此,研究和探討小學品德和社會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對課程開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意義重大。
【關鍵詞】小學教育;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
近年來,素質教育的觀念深入人心,課程改革也進行的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學生除了掌握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在小學階段,品德與社會課程對小學生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伴隨教學改革,這一課程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鑒于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生活化教學方式逐步受到重視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制定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可以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指導,提高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為規范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從教材出發,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這樣一來,在生活化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學過程才更有針對性,使品德與社會課程能真正指導小學生的生活,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教學《怎樣與人相處》時,教師先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現在的小學生在家庭中大多處于中心地位,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通常比較自我,與人交往的能力不足。基于此,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學會對別人尊重、互相包容,學會換位思考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別人相處。
二、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資源的挖掘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小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只是單純的依據教材講解難免會使小學生感覺單調枯燥,而小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知識和事物是最為熟悉的,因此教師在確定教學資源時要以教材為出發點,尋找教材內容與日常生活的契合點,然后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以便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例如,在學習《鄰居家的小伙伴》一文時,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講授,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鄰居家的小伙伴都有哪些,在與小伙伴相處過程中發生了哪些事情,引導學生思考應該如何更好的與小伙伴相處等,這樣一來,在與學生討論日常生活的過程中融入了教學內容,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新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生活是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源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密聯系現實生活安排教學活動。小學生性格活潑開朗,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不能千篇一律,避免小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特點,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運用小學生喜愛的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例如,情境創設是小學生喜愛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道具或表演創設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將教學內容融入情境中,潛移默化中向學生傳授知識。如在學習《走向文明》一文時,教師讓學生模擬一些場景,如路上不小心碰到別人時怎么辦;很多人一起上公交車時怎么做;看到垃圾怎么做;看到需要幫助的人怎么做等等,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學習到正確的處理方法,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斷實踐文明、傳遞文明。
四、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小學生學會正確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指導小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引導小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外實踐,指導小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個人特點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將課堂內容延伸生活實踐中。例如,在學習《愛惜資源》時,教師在講授了教材內容后,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觀察實踐:在自己家中或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費資源如水、電等的行為?浪費資源會造成什么后果?我們應該怎么做?通過觀察和實踐讓學生認識到節約資源的重要性,更好的理解和領悟教學內容。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采取生活化教學符合當前的教育趨勢和要求,有利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內容、方式、實踐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創新,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深入開展生活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呈利.小學思品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27):170-171
[2]董振國.小學思品課生活化教學思路分析[J].教育藝術,2016(9):36
[3]廖長安.借助多媒體提高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的實效性[J].亞太教育,2015(18):11-12
[4]陳孫義.試析小學品德與生活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