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初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他們之間所具備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等都是存在差異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若對學生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勢必會造成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對此,為改善這一現象,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實現對初中學生的有效培養,使初中學生的體育學習水平能夠獲得總體的發展與進步。本文著重探討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分層教學;初中體育;應用探討
一、學生分層
不同初中學生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也是存在較大不同的,且初中學生對體育技能的理解程度也具有較大差異。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借助分層教學模式,對初中學生進行分層,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初中學生體育學習實際能力,對初中學生進行分層,讓初中學生都能夠在所處層次之中,對體育知識、及技能進行合理學習。另一方面,教師應針對初中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自身特點等,對初中學生實施分層。
對此,教師可將初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讓A層次學生進行難度較低的體育運動項目,且要適當滿足其內心需求,以促進該層次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的更好投入。對于B層次初中學生來說,教師則可以讓其進行難度中等的體育運動項目,以確保其體育運動技能的逐步提升。而對于C層次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讓其完成難度較高的體育運動項目了,使其體育運動技能可以獲得顯著提升。通過以上方式,不但能夠促進初中學生體育技能的共同進步,還利于對初中學生體育運動興趣及自信心的培養,使初中學生能夠在體育學習之中受益匪淺。
例如,在學習《定向跑及其他》一課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分層,可以將初中學生分為A、B、C三層,讓A層次學生先學習定向跑的基本知識即可,確保其理論知識的夯實,以便有效參與至體育活動之中。讓B層次學生進行其他定向跑的初步練習,以促進初中學生對該項運動技能的有效掌握。而對于C層次學生來說,教師則可以讓其完成更高難度的定向跑練習,使其體育運動能力可以得到切實飛躍,從而實現初中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共同進步。
二、目標分層
在初中學生接收相關體育知識之后,應鞏固初中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促進初中學生對體育知識消化,然而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夠對體育知識予以全面吸引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生之間學習能力、以及理解水平等存在的個體差異來決定的。基于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善于落實分層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師應圍繞初中體育教材內容,根據其難易程度,對初中體育教學目標實施分層,以便讓初中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使初中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層次之中,學習到有益體育知識,以推動初中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總體進步。
除此之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應多加鼓勵初中學生突破自身極限,不然學生永遠也不會了解自身的能力究竟可以到達至何處。再者,教師還應注重對層次劃分的變化,若學生在不斷學習與練習之中,各方面能力都得以提升,那么則應將其劃分至較高的層次之中,讓其完成較高一層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初中學生體育學習能力可更上一層樓。
例如,在學習《足球》一課時,教師應對分層教學模式予以貫徹運用,應圍繞本節課內容,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可將教學目標也劃分為三個層次,即難度較高、難度中等以及難度較低這三個層次,而后根據初中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讓初中學生進行相對應的足球訓練,以促進初中學生對足球這項運動的學習。
三、評價分層
良好的評價,能夠有效提升初中學生在體育學習之中的主動性,使體育課堂教學效率可得以提升。因此,對初中體育教師來說,在落實分層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也應重視對評價的分層。細致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初中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對初中學生實施合理的評價分層,使各個層次的初中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定肯定,以利于對初中學生體育學習自信的培養,使初中學生能夠更愿意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
另外,教師還應善于發現初中學生身上所具備的閃光點,并幫助初中學生不斷將其放大,讓各個層次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并且,通過這一方式,也能夠燃起初中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無限興趣,調動初中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初中學生體育學習效率可以得到提升。
例如,在學習《健身拳》一課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對體育教學評價進行分層,教師應善于采用贊美性語言,對初中學生進行鼓勵,使初中學生能夠對“健身拳”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提升不同層次初中學生在體育課堂學習之中的積極性,讓不同層次初中學生都能夠對體育學習具有熱愛之情。
四、總結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不同層次初中學生對體育知識、及技能的共同學習,使初中學生體育學習水平可獲總體提升。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可通過學生分層、目標分層以及評價分層等方式,來切實發揮分層教學模式的作用,以提升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及效率,最終使分層教學模式對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價值得以彰顯。
作者簡介:李曉明,山東省鄒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