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力盼·麥卡力達
摘要: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是當前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焦點問題。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既有不同點,又有相同點。同時,本文探討的兩種習得之間的相同點反映出語言習得的普遍規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第一語言的學習。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一語言習得都是關于獲取與母語不同的另一種語言。一方面,兩者有一些共同之處。另一方面,一些因素又使它們有所區別。本文詮釋了二語習得和母語習得的區別,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區別兩者,進而提高其語言習得。
關鍵詞:第一語言習得;第二語言習得;比較
一、第二語言習得概述
(一)第一語言習得(母語)
第一語言習得通常指人們在幼年時期對自己母語的習得。母語通常指的是學習者的種族和社區使用的語言,因此也被稱為“本族語”。一般來說,母語通常是出生后接觸和獲得的第一語言。因此母語也被稱作“第一語言”。
(二)第二語言習得
第二語言在學習環境中被認可并被廣泛用作交流工具。而外語所指的目標語言并不是在學習環境中廣泛使用的交流工具,也不是公認的語言。
二、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不同點
(一)第一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
研究第一語言習得的理論產生于18世紀,始于德國的哲學家Dietrich Tiedemann對他的孩子嬰兒時期心理和語言發展過程的研究。但由于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在此之后的半個世紀內對兒童語言習得的研究發展較慢。直到20世紀60、70年代,隨著Chomsky的生成語法的發展,這方面的研究才開始日趨系統化和科學化。而且在近幾十年內,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也得到了迅速地發展。由于研究的觀點和方法不同,出現的很多理論也不盡相同。
a.行為主義理論
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盛行一時,這對第一語言習得的研究有著深遠的影響。語言習得研究領域的行為主義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loomfield和Skinner。行為主義認為,“任何知識的取得都是靠直接經驗,只有通過客觀的、可觀察的實驗而獲得的材料才是。具體的外部刺激除了產生體力上的反應,同時也產生語言反應。”在行為主義看來,語言不是天生習得的,而是后天習得的。他們強調外部條件在習得母語中的作用。簡單地說,這種行為主義認為兒童的大腦原本是一塊白板,兒童是通過刺激-反應-強化的模式養成習慣而學會母語的。這種理論把孩子看作是完全被環境改造的對象,過于的強調其環境的作用,強調通過刺激-反應培養習慣的作用,然而認知能力的作用被忽視掉。它不能解釋語言的抽象本質、語言的創造性使用以及語言意義的習得。
b.先天論
先天論認為:人類生來就具有一套語言知識,這套語言知識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語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Chomsky 稱這種語法為“普遍語法”。“普遍語法”可以被認為是遺傳的“語言智能”的原始形式,通過觸發和完成型的作用,新狀態的初始條件漸漸發展為相對穩定的狀態,在新的狀態中包含了學習的那一部分。畢竟,兒童在五到六年內接觸到的單詞數量有限的。但是兒童可以說出他們從未說過的語言,只要稍許接觸語言材料,就能在幾年之內習得母語。這種理論能解釋語言意義的獲得,語言的抽象性以及語言的創造性使用等方面。
c.認知論
孩子不是天生就會說話的,而是長大到差不多一歲的時候就開始慢慢說話了,這是由于孩子在生長的過程中,在接觸、感知外界事物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認知圖式”,這種“認知圖式”是一種“智慧圖式”。“智慧的兩大功能是發展和理解”。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展是作為學習者的內部機制和語言輸入或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學習者和他的對話者相互努力,才能達到。確保語言習得的質量。
(二)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研究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在隨后的幾十年中,這一領域理論研究的發展卻異常迅速。并且成為了應用語言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至少40種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這里主要介紹兩種:
a.中介語理論
中介語是由美國語言學家L.Selinker等人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的,過渡語是指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者經常使用不同的母語,與目標語沒有太大聯系。過度的語言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過渡語言將在一個快速、有時緩慢、有時“僵化”的水平上發展和演化。進化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策略。Selinker(1972)將中介語劃分為一個獨立的語言系統,認為它是學習者五個主要認知過程的結果。1)語言的轉換,2)訓練的轉換,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5)對目的語的語言材料的過度概括。中介語有四個特征:創造性、開放性、靈活性和系統性。中介語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一語言習得是兩個不同的過程。這一理論在當前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備受關注。
b.語言監控理論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最全面的、最為認知的,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就是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的語言監控理論。它共有五個階段:1,習得與學習區分假設:自然習得是一個潛意識的過程,正式學習是一個自覺的過程;2,自然序列假設:強調學習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遵循一個恒定的順序;3,監控假設:人有語言的控制和調節系統。學習者使用這一系統來調節他們的語言行為;4,輸入假設:當學習者能夠理解語言輸入(i + 1)超出他們的語言水平時,自然語言習得將發生;5,情感過濾假設:情感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在監控理論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1)Krashen對學習和習得兩個概念的區分,以及建立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的理論,這是不可靠的。由于這兩種在實踐中難以檢驗,Krashen無法解釋習得和學習的認知心理過程;2)Krashen的一系列假設不能通過實踐來檢驗。
三、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相同點
(一)第一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習得都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兒童身在與父母和他人交流的自然母語環境中。第二語言的成人習得也必須具有一定的語言環境,如在目的語言國家學習或在課堂上進行第二語言教學活動。
(二)語言習得必須掌握語言、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并受文化制約的語用規則,而習得過程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無一例外地體驗到從單一元素到發音規則的轉變,掌握組合規則,直到掌握整個語音系統的語言。
(三)兩種語言的習得一般都經歷了感知、理解、模仿、記憶和應用的階段。
四、結論
第一語言習得是一個沒有指導的語言習得過程。學習者在目標語言環境中,很自然的不知不覺地學習,他很容易接觸到相關的文化,并使用目標語言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他的研究目的是利用語言與其他成員進行交流,與他們融為一體,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所以,他很容易專注于語言在學習過程中的靈活運用。
相比之下,第二語言習得是一種指導性的語言習得過程。學習者為了特定的目的去規范自己學習語言。語言環境的缺乏和文化接觸的不足給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學習者更多地關注語言知識本身,但不善于運用語言進行交流。
當然,第一語言習得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并不沖突矛盾,相反,它們有很多共同點。作為一個學習者,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我們屬于什么樣的語言習得,以及我們在語言習得中所具備的特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語言學習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