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平
摘 要: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增加,對于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加,但是,當前部分學校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不能滿足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教學中,應重點關注學生實踐能力與技術能力的培養,并創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明確各方面教學要求與目的,以此提升人才培養工作效果。
關鍵詞:機械制造技術專業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8-0-01
對于機械制造技術專業而言,在開展校企合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當前的教學情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實踐平臺,并加大教學監督與教學評估力度,確保提升整體教學工作質量。
一、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特點分析
1.主要內容分析
對于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而言,主要是高校與相關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做好全方位的教學工作,并針對專業結構與師資隊伍的建設進行優化,創建良好的實訓教學條件。同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可通過合理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與實踐操作技能,全面提升整體教學工作質量與水平,使得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總結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2.產業與教學相互彌補特點
對于高校而言,在實際發展中具備一定的科研優勢,可以將其與企業機械設備聯系在一起,并提升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的教學效果,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對于高校的實踐設備而言,與企業設備存在差距,因此,在校企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彌補相互之間的缺陷與不足,并通過科學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發展需求,提升產業與教學之間的效果。
3.理論與實踐整合特點分析
高校在使用校企合作教學方式的過程中,可以將理論與實踐整合在一起,通過科學方式創建專業技術教學機制。在此期間,學生能夠系統化的學習與掌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知識,并將其應用在實踐中。高校可以積極利用企業中的教學資源,并指導學生在企業中學習專業知識與先進技能,并通過針對性的學習方式解決問題,協調各方面教學工作之間的關系。
4.就業導向教學特點分析
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校企合作教學方式,能夠通過就業導向方式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根據市場人才需求,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與體系,提升企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學生的就業作為主要目標,提高專業教學工作效率,通過校企合作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就業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制造技術的就業能力,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1]。
二、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措施
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合理使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式,制定完善的管控體制,爭取內部與外部力量的支持,全面提升人才培養工作質量與水平。具體措施為:
1.爭取外部保障
在高校使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需結合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針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協調各方面教學工作之間的關系,爭取外部的保障機制,以此提升整體教學工作效果,首先,在爭取外部保障機制的過程中,可建議教育部門針對法律法規進行完善,并提升人才培養管理的約束性,確保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了解校企合作內容,充分落實先進的保護機制。其次,在實際工作中,建議政府部門能夠針對教育工作與企業工作進行合理的引導,在政府的幫助之下,提升學校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可以制定完善的激勵政策,利用激勵的方式鼓勵企業與學校之間相互合作,以此促進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積極應用。最后,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建議政府部門能夠建立合理的校企合作平臺結構,并逐漸加深合作模式對于社會的實際影響,保證更好的開展監督與評估等活動,并為企業創建良好的服務平臺與經濟平臺[2]。
2.促進內部保障機制的建設
高校在使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需制定完善的內部保障機制,明確內部的各類支持情況,并合理實現技術專業人才的良好培養,以此提升整體工作效果與水平。具體措施為:
首先,高校需將就業作為導向,針對機械制造技術專業進行合理的建設,并定期開展市場整體情況的調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避免在人才培養期間出現不符合社會發展的現象,且需制定長遠發展機制,明確高校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的發展趨勢與具體特點,并利用科學方式創建專業結構,以此優化整體工作模式[3]。
其次,高校需結合自身的工作特點,明確人才的崗位技能要求,并針對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創新,在設計專業課程的時候,應明確具體的專業發展需求,并合理開展課程結構的創新工作,確保與企業相互結合,提升課程內容的科學性與實踐性,維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發展關系。另外,需創建校企雙方的合作關系,根據當前的實際教學需求,維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以此提升整體教學工作效果[4]。
最后,高校在使用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期間,需創建學校與企業的聯合教學機制,在聯合教學期間,明確機械制造技術專業的教學目的與要求,確保資源的共享與互補,對于資源共享而言,主要針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共享,并確保教學互補效果,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在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中的積極作用,以此提升整體工作質量與水平。在此期間,需結合專業教學特點與要求,優化管理工作模式,明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目的與特點,針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保證更好的培養社會需要的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人才[5]。
結語
在我國機械制造技術專業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學校需制定完善的校企合作教學方案,創建良好的外部保障機制,并得到學校內部的有效支持,全面提升校企合作教學工作效果,滿足當前的實際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黃心浩. 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中職院校機械制造專業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5(22):275-275,277.
[2]龔煌輝. 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17(10):188.
[3]易茜. 機械制造技術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23):83-84.
[4]趙雷,張華. 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以重慶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教育,2017(20):13-16.
[5]魏香林,梁柱.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與研究——以《UGNX數控編程與加工》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