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高效課堂,而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只有關注課堂生成,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學生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使課堂教學動態生成資源,才能演繹出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生成資源;高效;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01
作者簡介:陳 玉(1986—),女,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三井實驗小學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課堂是學生重要的學習場所,在這里,師生的思維不斷地發生碰撞,有一些是教師預設到的,還有一些是學生生成的資源,這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捕捉各種資源,運用有效教學手段,推進課堂教學,讓“預設”與“生成”激情共舞。這樣的課堂屬于學生,這樣的課堂令人興奮,這樣的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一、精心預設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期待生成資源
一個高效而靈動的課堂,必須是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統一,預設中孕育著生成,生成豐富著預設。生成是動態可變的、豐富多彩的,它呼喚價值引領,但更需要充分預設。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用字母表示數》時,對例1進行這樣的教學設計:先讓學生說說擺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兩個、三個呢?再追問,“你能依次往下擺一擺,填一填嗎?”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時,發現與預設一致,有四種資源:
并列呈現四種資源,教師提問:“誰愿意來跟大家說說四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嗎?”
學生:“一號同學寫到6×3就結束了,感覺小棒不能繼續往下擺,二號同學知道后面可以擺很多,用省略號表示,三、四號同學知道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個數和小棒根數。”
資源的并列呈現,學生們一下子看到了作業中相同的地方,是小棒根數等于三角形根數的3倍,不約而同先用算式表示,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資源的比較中,感悟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根數最完整。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半成品資源,把它們呈現出來,則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不應回避或遮掩,而應放大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聚焦問題,深化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和理解。
二、敢于放手,善抓閃光點,促進動態資源生成
“高效課堂”的前提是開放,教師要敢于放手,放手就是愛。學生能力來自“開放”。課堂教學中,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這種意外資源往往給學生帶來探究的沖動,只要蘊含著閃光點,哪怕是微乎其微,教師都要挖掘、開發、引伸、利用,不斷優化課堂教學。
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第20頁聰明題:長方形被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如圖1)。已知三角形的面積比梯形少180平方厘米,求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
生1:作一條輔助線(如圖2),找到和三角形一樣大,多出的三角形就是180平方厘米,梯形上底:180÷20=9(厘米),梯形面積:(9+30)×20÷22=390(平方厘米);三角形面積:(30-9)×20÷2=210(平方厘米)。
生2:先添加輔助線(如圖3),三角形面積:(30×20-180)÷2=210(平方厘米);梯形面積: 210+180=390(平方厘米)。
生3:在右邊添加一個一樣大小的長方形,轉化成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如圖4)。
總面積:30×20+180=780(平方厘米);梯形面積:780÷2=390(平方厘米);三角形面積:390-180=210(平方厘米)。
及時、敏銳地抓住學生的資源,在生生互動中,學習不同的方法,一下子激起動態生成的絢麗火花,創造出課堂中一個個意外的精彩!
三、捕捉學生錯誤想法,鼓勵學生思考,對比講解促生成
成尚榮先生說過:“教室是出錯的地方。”作為學習者的學生,出錯是很正常的,有的錯誤屬于不理解或者不會,更多的錯誤屬于思維的不嚴密,或者學習經驗的缺乏。教師更應該抓住學生作業本身的錯誤,將正確的資源與半成品資源進行對比,在比較中掌握知識、理解知識、鞏固知識,這樣的教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等式與方程》,要讓學生理清等式和方程的區別與聯系,于是我選擇借助了一道練習題:
班級中大多數學生是這樣做的:
等式:36-7=29、50÷2=25;方程:6+X=14、y-28=35、5y=40。實物展臺上呈現一份正確的,一份有錯誤的,教師提問:“大家同意哪份作業?”在對比作業、解釋原因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說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對于學生作業中可能會出現的錯誤,教師提前告知,以經驗的形式告訴學生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教師應該通過學生正確、錯誤資源的對比呈現,因勢利導,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發現錯誤,明白錯在什么地方。這樣做不僅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引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四、冷靜面對意外,抓取有效信息,睿智處理生成資源
五、反思教學歷程,善于總結得失,升華動態生成資源
再高明、經驗再豐富、知識再淵博的教師應對瞬息萬變的課堂,也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就需要我們反思。經驗+反思=成長。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只有能夠不斷反思的教師,他的教育智慧才會隨之不斷增長。也只有學會反思,教師才能把平時教學中產生的動態資源加以積累、完善、創新,反思能加快我們成長的步伐,我們的教學也會越來越精彩!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教學是靈動的、生成的,只有思維不斷發生碰撞,才能讓課堂更精彩。因此,教師要不斷捕捉資源,選用合適的呈現方式,巧妙地推進課堂教學,真正做到在動態中生成、在生成中創生。
參考文獻:
[1]葉 瀾.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研究報告集[M].上海:三聯書店,1999.
[2]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