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摘 要】本文分析農類院校的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現狀,從構建內容、應用策略、作用三方面闡述利用互聯網+構建文化課信息平臺,以期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中職文化課 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平臺 信息化應用 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B-0082-02
當前我國教育已全面進入信息化教育時代,信息技術深深地影響著教學方式。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以廣西梧州農業學校為例,探討互聯網+背景下農類院校文化課信息化教學與實踐。
一、農類院校的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現狀分析
(一)原有的教學手段呈現單一性、局限性。文化基礎課所占比例較小,通常是以“課本+粉筆+黑板”、采取插入式小模塊進行教學,有些學校根本不開設文化基礎課,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基礎知識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再加上中職學生入校時本身文化基礎不好,導致中職生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低。
(二)原有的教學手段傳統、陳舊。文化課教學模式過時、古板,信息量不大,有的學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專業課的教學改革上,只考慮眼前利益,只注重一些熱門專業課各方面的建設,只求眼下“門庭若市”,不顧日后“門可羅雀”;有的學校甚至過早地給農類職業生進行專業定向,如:校企合作的—— 訂單類,考證的——證書類,參賽的—— 競賽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過早定位使中職生溝通能力欠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差,控制約束的能力不足,對新知識、新技術再學習能力不足,跳槽過于頻繁。
(三)從教學的長效性看,原有的教學手段從指導思想上偏于承接傳統、總結歷史,對未來考慮不多。信息化教學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信息技術為支持,運用現代教學方法使基礎教學數字化。在文化課信息化教學中,要求觀念、組織、內容、模式、技術、評價、環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二、利用互聯網+構建文化課信息平臺
一所學校、一位教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正突破教室、學校、學區等物理邊界,構建師生積極互動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刻催生教與學的雙重變革。
(一)構建在線課程資源平臺。互聯網+為教育提供了廣闊的資源平臺,“在線教育”“翻轉課堂”“MOOC”等在線課堂平臺不斷顛覆著傳統的教學,給師生帶來觀念和視聽上的沖擊。我們可以嘗試利用信息化手段開發和整合課程,如從最小的具有獨立性的知識點、技能點入手,以微課為知識片段,系統開發微課程;再運用互聯網教學平臺,對微課程進行組合開發,形成優質的線上課程,建立數字化資源庫,供學生選擇使用。一旦這樣的課程資源形成,學生在上課之前便可自己進入平臺看這些教學視頻,并且不受時間或空間上的限制。哪怕下到企業,學生也可自主進入平臺進行文化課的學習。
(二)構建考試評估平臺。針對考核、評價、反饋、交流的滯后性,文化課教師可以嘗試開發專門的平臺或者微博、QQ 群、微信群等,上傳相片、教學日記或任務書等,而學生可以通過平臺提出問題,相互進行交流,將自己的學習感悟、所學所得共同分享,在網絡的世界里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相互取長補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負責對學生的成果進行點評,發現問題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種考核評估方式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更具靈活性和時效性,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文化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實際教學中要建設精品課程網站和重點課程網站以及文化基礎課程網站,要求可以在平臺上滿足學生搜索知識和進行學習的需求,實現資源共享。該平臺的建設需要實現信息的共享性和共通性,在系統設置上要盡可能多地設置多媒體網絡課程和課件以及相關課件制作數據庫,系統平臺還要實現課程圖片以及資料和資源的管理,實現圖片上傳以及信息傳播的功能。同時還要建設在線文化基礎測試和試題庫以及教學資源的子系統管理等模塊,以此來實現對不同農院類數字資源的分類管理,從而提升其快速檢索的功能,實現課程資源的共享和共通。資源共享平臺可以幫助學校不斷創新文化課課程設計,提高學生的文化課學習水平和擴展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有效為農類中職學生掃清文化課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三、信息化教學在中職文化課中的應用
在構建了文化課信息平臺后,文化課教師要嘗試利用網絡優勢構建中職文化課的教學新模式。在文化課當中,英語應該是中職學生較難學的科目,一是因為他們的基礎差;二是絕大部分中職學生覺得學英語沒有用處,跟專業無關;三是部分英語教師采用的傳統教學觀念與授課方式相對落后。針對這些問題,信息化教學給文化課課堂帶來新契機。
(一)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視聽結合,豐富學生英語學習形式。首先,傳統的英語教學借助的只有英語教材,信息化的中職英語課堂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學校構建的信息化平臺,結合英語教學實際選擇一些與之相關的圖片、文字、音頻以及視頻等,圖文并茂、視聽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形式。其次,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英語教學的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例如制作一些英文動畫課件,將重點知識以動畫課件方式呈現出來,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單動畫,通過自己動手,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深化學習的主題。最后,中職英語教師還可以做個有心人,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借助手機和相機,拍攝校園內、學生生活中的圖片,整合成網絡教學資源共享給學生,這樣的教學不僅有趣而且貼近生活,學生對英語等文化課的學習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并且是學習的主體。
(二)借助信息資源平臺積極開展微課教學。微課是當前一種比較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受到當前教師與學生的一致好評。微課內容短小精悍,將所要學的英語知識的相關知識點精選出來,再設計教學方案,制作微視頻教學資源,學生通過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做好準備。比如說在學習 Welcome to our School 這節課時,教師要有效整合相關的知識點,結合 PPT 教學課件,制作微視頻,視頻中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知識點:掌握有關方位、學校設施以及校園生活的詞匯 story、department、dormitory、stadium 等;掌握有關方位、學校設施以及校園生活的基本句型…are located here、This is the …block等,學生通過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對本節課的相關內容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
(三)整合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英語作為公共課程,其教學對象是學校全體中職生,英語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與能力,而且還要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化英語教學,多給學生講一些有關專業術語的英語知識。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整合互聯網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職業化英語課堂。比如說在學習 Getting Ground 這節課時,本節課教學的一個重難點就是用于指路和問路的基本句型,此時如果是給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講課,英語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酒店管理中的相關術語進行舉例,比如說 Where is the hotel?How can I find the hotel manager?等等。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類型的專業學習,整合教學資源。此外,還可以通過構建教學情境,為學生用相關的英語知識創設一個職業場景,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又能將其運用到自身的職業實踐中,在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基礎上,提高了職業素養。
四、文化課教學信息化促進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文化課教學信息化,不僅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模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合作溝通能力。在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很有限的,職業素養的培養需要對專業知識和文化基礎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只有這樣才能展現教學的表現力和影響力,這也是成功教學的目標。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逐漸發生變化,不僅要求工作人員掌握知識技能還需要其擁有創新意識,只有擁有集業務知識以及創新意識和團隊意識于一身的隊伍,企業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學生只有擁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素養才可以在企業中占據優勢。文化課信息化教學具備圖文并茂和聲情并茂的特點,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這是傳統教學難以實現的,在教學設計中利用信息化教學的特點提供豐富的感知以及想象,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活躍的思維,引導思維模式走向正確的方向,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沙 剛.互聯網+背景下中職教學改革策略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6(12)
[2]楊麗卿.如何引導中職生自主學習英語[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 (8)
[3]傅渝稀.信息化教學技術在中職英語中的應用原則及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1)
[4]王曉燕.淺談中職英語課堂與信息化教學新模式[J].英語廣場,2017(12)
[5]王 釗.現代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的設計與實施[J].職教論壇,2014(30)
[6]馬延宏.淺談職業教育信息化[J].素質教育,2013(9)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