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興 袁婭
【內容摘要】翻轉課堂逐漸得到更多學校的重視,翻轉課堂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為基礎,打破傳統授課觀念的束縛,推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授課觀念與授課方法,這樣的舉措使教學參與人與授課過程之間關系產生巨大變化。本文以二氧化碳的性質為例,將翻轉課堂融入初中化學實驗,對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起到一個更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翻轉課堂 化學實驗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翻轉課堂
1.翻轉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譯為“顛倒課堂”。這意味要進行課堂各元素所占時間的重分配,讓求學者得到課堂主動權成為課堂的主人。信息化時代,求學者可以充分利用網上多樣的教學資源,不一定必須前往校園承受老師教誨。特別是如今手機迅速發展而衍生的翻轉課堂授課方式?!胺D課堂”完全打破了以印刷術為基礎的傳統授課方式以及舊課堂組成,因此,這會促使教學者位置、課堂授課方式、課堂把控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
“翻轉課堂”由轉變授課形式及轉變授課觀念兩部分組成。這兩方面相輔相成,但是觀念轉變最主要。如果僅看重轉變課堂形式,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授課觀念的轉變是指看重培養求學者對知識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學生自我提問、自我解答、事后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學者要轉變課堂以“我”為主的觀念,讓出課堂主動權,寬容求學者課堂上的失誤,并且教學者要從這些失誤中發現授課重點,使得自己專業水平和求學者學習齊頭并進,實現師生雙贏目標。
2.翻轉課堂的優勢
實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課堂與普通課堂相比,對教學參與者來說,普通課堂以老師為主,求學者不占據主動權。而在翻轉課堂上,學生成為課堂主人,教學者成為學生上課的引導者,不再是傳統的學生學習的傳授人。求學者的學習有變被動接納為主動探索。從學習的載體上看,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是純粹的教學者傳授,而翻轉課堂的授課方式則融合了影音資源、實踐、自學等諸多元素。從課上學習實踐比例看,翻轉課堂大幅減少了舊課堂上教學者的講解時間,給了學生越來越多的自學空間,翻轉課堂上降低了學習內容的直接呈現頻率,提高了學生自我匯總、自我探究以及教學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次數。傳統課堂上教學者在進行授課時講究學習內容的網絡化,授課者能很好地掌控學生學習進度。但是在翻轉課堂上求學者有了比較強的自我意識,這樣的形式更能促進學生性格的完善以及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更能促進求學者動手能力和研發能力的提高。
二、翻轉課堂在二氧化碳的性質中的應用
本堂課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實驗探究教學,主要通過實驗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制作微視頻
性質決定用途,所以在制作微視頻時我將涉及CO2在生活中的應用,比如滅火器、人工降雨、碳酸飲料等吸引學生興趣,用途反推性質,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時思考其中蘊含物理性質及其化學性質。且通過多種學習素材聯合教材啟發學生了解CO2密度稍小于空氣,不燃燒且不助燃、可溶于水且能與水反應產生H2CO3、能使無色石蕊試液顯紅色、且能夠和Ca(OH)2溶液反應產生CaCO3沉淀等。
通過對教學內容以及疑難知識點的探究,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擬定教學方向。教導學生掌握CO2的物理及化學性質,能寫出關于CO2典型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并且掌握化學反應原理,掌握各種檢測CO2性質的方法。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準備十個問題,由易到難,在課上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鞏固學習成果。
2.課前任務
將制作的微視頻傳入QQ群里,學生自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比如通過對滅火器的應用,思考CO2為什么能滅火?在實驗中該怎么去檢驗它的性質?需要些什么儀器等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群里發問,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為了提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給每個學生都制定了學習計劃??赐暌曨l后將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單。學生通過對CO2的性質的了解,自行設計實驗流程,預做實驗。
在QQ群里學習完視頻的內容,并將視頻里的知識掌握情況準確反饋給老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對四個實驗的掌握情況進行分組,按CO2的密度掌握得好的、CO2的溶解性掌握得好的、CO2溶于水生成碳酸掌握得好的、CO2與澄清石灰水反應掌握的好的進行分組,讓他們將自己比較擅長的再來教給同學們,大家相互學習借鑒。
三、課堂實踐
1.小組實驗
檢查完學生的完成情況。將本節課所需的實驗儀器、藥品、輔助工具放在講臺上。準備燒杯、試管、酒精燈、蠟燭、氣球、塑料瓶、石蕊試液、Ca(OH)2溶液以及制取好的CO2等。
基于有限的課堂時間,為了提高課堂時間的運用效率,課前已將小組分好。并且根據學生的各自特點進行分工,取儀器、觀察、記錄、總結、表述等等確保每位同學參與其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學生根據實驗選取代表來講臺上取本組實驗中所需的各種實驗器材及藥品,進行實驗。
傳統課堂的老師是實驗的變相操作者,每一步都會給學生極其詳細的講解說明。而在翻轉課堂中,我只需在一旁觀看,甚至‘找茬,查看學生操作是否規范,是否積極參與其中。當學生遇到一些不明白的操作時,給他們提出相應的指導和建議,幫助他們完成實驗操作。
學生實驗操作現象如下:
(1)測試CO2的密度的小組,選取了一個大燒杯和長短不一的蠟燭、以及一瓶CO2。將蠟燭固定在燒杯里點燃,然后沿燒杯壁傾倒CO2。得出CO2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的結論??捎糜跍缁?。
(2)CO2的溶解性的小組選取了一個塑料瓶和一瓶CO2,將CO2放入塑料瓶、加入水后迅速蓋上瓶蓋,發現塑料瓶凹進去了。得出CO2溶于水。
(3)驗證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的小組,選用適量CO2以及石蕊試劑,向充滿CO2的容器內緩慢加水,充分混合后,把石蕊試劑滴入容器。觀察到石蕊試劑顯紅色??傻肅O2和水反應產生H2CO3。
(4)CO2的檢測實驗的小組,選取了澄清石灰水。通過導管通入氣體,發現Ca(OH)2溶液變渾濁,得出C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得出Ca(OH)2溶液能夠檢驗CO2。
2.學生交流
做實驗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操作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在每個小組做出實驗總結以后,由每組的小組長上臺展示各組的實驗操作過程、實驗現象,最后再對實驗進行總結。其他四組認真做好筆記。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解之處進行討論,老師給予引導糾正。比如在試劑瓶里做實驗等不規范的操作現象,還有碳酸的不穩定未進行實驗。
教師給予評價之前,還應先聽聽學生怎么說,每組的代表上來講解完,與同學們交流,剩余四組學生對其進行評價,老師收集評價意見,再給予總評,指出不足并給予學生鼓勵。
3.知識整理
通過學生自主實驗,相互學習借鑒的過程中完成教學目標。這堂課的側重點只要是研究CO2的化學屬性,驗證CO2與水的反應、CO2與Ca(OH)2反應分別生成碳酸和碳酸鈣。通過實驗的操作,老師總結實驗結論整理出CO2的化學性質,使學生了解做實驗的目的。
4.課堂檢測
檢測是對課堂教學效果最直觀的評價。將課前準備好的十個問題對學生進行互動,根據學生的回答速度和正確率來進行調整,重點將正確率低的進行解釋,并且通過舉一反三讓學生將難題了解透徹。對于個別答錯的同學解答后對類似問題進行提問,幫助他們學習掌握相關知識,讓每一個孩子都做課堂的主角。
5.考核評價
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對于學生成績的判別標準并不一樣,原來的評價模式比較簡單,只有考試這一種途徑。而在翻轉課堂中,我們的評價從四個方面來綜合,課前學習任務單的完成、課上的紀律、回答的問題以及課堂的檢測。多元化評價讓結果更科學,同時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積極性。
學生也應將本節課中的不足之處與老師交流,目前翻轉課堂還處于試驗階段,很多過程和經驗只能慢慢一步一步的探索,老師要隨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根據不同學生的理解和進行實驗的狀態與熟練程度,給予不同的建議和指導。及時彌補教學中的不足,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教學的策略。從而提升翻轉課堂的可行性和完善性。
總結
應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進行授課,可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決策能力等。總之,翻轉課堂與固有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同,是我國教育上成功的飛躍。用信息技術讓傳統教學模式創新和變革,問世后便得到很多國家的認可和重視。雖然翻轉課堂以得到廣泛認可,但是就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傳統的教育觀念深入人心、很多落后邊遠地區信息化水平跟不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駕馭能力不足、學習習慣難以改變等等都是對翻轉課堂的考驗。對此,我們要不斷反饋教學中遇到的難題、不斷完善翻轉課堂這種全新的教育體系。從實踐中一步步探索并擴大翻轉課堂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天壽. 火柴與初中化學實驗[J]. 中小學實驗室,2012(01):12-23.
[2] 朱德泉. 初中化學實驗操作考核的嘗試與思考[J]. 2013(01):22-56.
[3] 周環波、庫宗軍. 農村初中化學替代實驗研究(Ⅰ)——部分常用儀器簡易制作示例[J]. 化學教育,2014(01):5-10.
[4] 袁鳳根. 淺談初中化學多媒體課件制作原則[J]. 成才之路,2013(01):11-15.
[5] 季翔翔. 淺談初中化學課多媒體課件制作[J]. 考試(教研)2013(01):24-55.
[6] 蘭兵. 淺談初中化學多媒體課件[J]. 新課程(中旬),2012(01):111-155.
[7] 蔡豐杰、楊少雄. 初中化學投影實驗幾例[J]. 湖北中小學實驗室,2013(07):2-8.
[8] 楊國安、夏瓊. 提高初中化學家庭實驗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J]. 化學教育,2014(06):23-55.
[9] 田紅燕. 淺談初中化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02):10-20.
[10] 倪志剛. 初中化學實驗“四結合四為主考核”的要點概述[J]. 化學教育,2014(03):56-77.
(作者單位:遵義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