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影響示范性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提高示范性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建議: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增強課堂閱讀教學效果、創建良好的閱讀訓練情景、進行閱讀技巧指導、開展閱讀活動、發揮教師模范作用喚起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幫助學生選擇好練習閱讀材料,讓學生“快樂閱讀”。
【關鍵詞】高中學生 閱讀能力 制約因素 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6B-0123-03
目前,由于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使得高中生閱讀課外書的能力嚴重下降,越來越跟不上社會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可是高考試卷文字量卻由原來的 6500 左右增加到 8000 多字,這導致閱讀速度慢的學生做不完題,導致嚴重失分。因此,提高高中生閱讀能力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需要用具體的策略才能很好地實現這個目標。
現如今,隨著文化軟實力的提高,中學生面對越來越多的競爭,讓本就壓力如山的他們更加手足無措,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影響了示范性高中學生閱讀能力呢?筆者將從幾個方面做詳細分析。
(一)閱讀環境的限制
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高中生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在教室就意味著在學習課本的知識,做練習,或是上課等。學生空余的時間很少,用來進行閱讀的時間就更緊缺。即使有空余的時間,也將大部分時間用在休息、聊天、運動等幫助自己放松的事情上。學生放學后,都會陷于各學科的題海中,很少會把時間放在語文閱讀上。缺少可以進行閱讀的時間,教師也沒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的意識,因此,很難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學生從出生到讀書都處于不同的環境中,良好的閱讀環境會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閱讀發展有好的影響,而不好的環境卻會潛移默化地起消極作用。比如說,如果一個學生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之家,那么他的閱讀習慣很小就會在父母的熏陶中養成;相反,一個學生出生于一個普通人家,對于閱讀的重視可能就不會那么嚴格,這樣的學生就需要后天培養??偟膩碚f,環境的優劣是我們無法決定的,我們只能在教學中創造環境去影響學生。
(二)教學方法的限制
首先,在現代化社會中,新科技層出不窮,但是學校的資源配置卻是很難得到及時更新,所以有時有很多有用的資源沒有及時地提供給學生。其次,雖然現在大部分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網絡等設施,但是教師卻一直沒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還是一味地用傳統的方式上閱讀課。比如,僅僅通過朗讀或淺層次分析文章,學生內心沒有重視閱讀、喜歡上閱讀、愛上閱讀。
(三)教育體制的限制
雖然國家一直在大力宣傳要重視素質教育,強調素質是為人之本,但是,對于高中生而言,這顯得很空泛,教師都恨不得把學生當成作業的機器人,每天不停地督促,讓學生疲于奔波,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何談閱讀?
教師和學生都明白高考的重要性,知道現在我國很難一下子轉變成素質教育,所以,應試教育就占了很大比重。但是,有很多老師卻讓這種應試教育變成學生頭上的一座大山,為了考試而考試,為了應付而應付,學生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快樂地學習,最后都變成了高考的奴隸。
(四)教師的自身缺陷
有的教師自身缺乏閱讀的習慣,也習慣性地變成解題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情感也缺少關懷,不懂得進行適當地鼓勵和關愛學生,不傾聽學生的想法。老師與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是無法形成有效互動的,老師很難了解到學生的想法,學生也很難與老師進行適時溝通,幫助自己解決學習的問題。
要解決問題,需要針對性采取措施才能取得預想的效果。為此要想提高高中學生閱讀能力就應該有的放矢,結合現實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
現在流行一種對分課堂,一半的時間用于上課,一半的時間用于學生自主交流。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應該被廣泛應用,因為這種方式能夠加強學生對交流的認識,使學生敢于在課堂上傳播閱讀經驗,討論閱讀的問題。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改善學生自主表達的能力,而且能夠深入引導學生閱讀,加深其對書本的理解,拓展學生的視界,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方式。
在培養學生交流意識的過程中,教師要保持較好的親和力,使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真正意圖。從而樂于參與教師組織的閱讀活動或者討論,敢于在教師和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說出自己的閱讀感受等。這樣的課堂也就會使氛圍變得輕松,使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加有效。
(二)增強課堂閱讀教學效果
1.興趣和閱讀效果密切相關
教師應該明確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不應該把教育目標強加到學生身上,而是先讓學生了解教育目標,然后再深入探討,這樣才會有針對性,才會取得教育效果。對學生教育應以興趣引導為主,盡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謂以興趣為出發點,就是要積極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給予學生多方面的閱讀指導,要做到讓學生積極去做?!拔乙觥焙汀耙易觥?,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仔細觀察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做到“給虎一座山,給猴一棵樹”,要給學生積極表現自我的機會,發揮其所長,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中來。
2.有意識地強化閱讀教學
課本中會有很多需要潛深悟道的地方,教師在上課時應時不時地讓學生自主學習,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同學回答。教師也要適當增加和補充學生回答的內容,引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三)創建良好的閱讀訓練情景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配合相應的情景,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
1.創建多媒體教學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造符合現實生活的情景,讓學生與作品進一步接觸,拉進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也可以選擇觀看電影,提高學生的興趣。幾乎所有的課文都可以找到相關的視聽素材,這是學生最喜歡的,比如,前幾年很火的《百家講壇》《開講啦》,到現在收視率很高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這些視聽閱讀本身就是絕佳的素材。
2.創建角色扮演情景
教師如果想要使課上得生動,并且吸引學生,那么話劇的形式必不可少。比如,在學習《雷雨》時,教師可以提前設立好話劇的幾個部分,把學生分為幾組,然后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表演,最后由老師進行評比,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在理解上的不足。
(四)發揮教師模范作用,喚起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
孔子《學記》言:“親其師,信其道。”為人師表,自身沒有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怎么可能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呢?教師要學會從閱讀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喚醒他們閱讀的興趣。教師的視界決定學生眼界,而學生的眼界決定他們的境界。因此,教師要當好閱讀的模范,并不斷喚起學生課外閱讀的意識。比如,劉慈欣創作的《三體》長篇科幻小說,獲得第 73 屆雨果獎中的最佳長篇小說獎,教師要跟進閱讀,并推薦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會有很濃厚的閱讀興趣。又比如,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他的系列作品適合學生閱讀,教師就要選擇部分閱讀,并適時推介給學生,以此推動學生閱讀。
(五)幫助學生選擇好練習閱讀的材料,讓學生“快樂閱讀”
面對浩如煙海的書本,學生會望而卻步,不知道從哪里下手進行閱讀。這就需要教師提供一些參考書目,讓不知道看什么書的同學們有書可看。同時,也要事先詢問一下同學,他們喜歡看什么類型的書目,并將之加入閱讀的計劃中,使大家得到共同分享。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而且也有效地避免有些學生因看網絡文學而耽誤學習和休息的時間。
(六)閱讀技巧的指導
技巧是指引學生前進的關鍵,教師的閱讀能力、閱讀技巧比學生豐富得多,因而要想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技巧指導。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應預設一些解決方法,遵循文本解構的原則,指導學生做好字詞句段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總之一句話,這樣的語言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問題:
1.出現文章生詞怎么辦?
一般來說,遇到這種情況,學生應先用筆把生詞標記出來,然后先跳過該詞,少部分的生詞是不會影響閱讀的,如果停下來糾結這個問題,那么很快就會失去看完整本書的興趣,使自己的注意力轉移,不能很好地閱讀下去;閱讀完后,再回過來查工具書,解決之前閱讀時留下的問題,切記不可停頓。
2.如何對付難以理解的句子?
從小學到高中,學生一直都在接觸語法,但對有的語法也不盡懂,不知道怎樣理解一些復雜的語句。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有心人,把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句子記錄下來,先自己嘗試獨立分析,如果實在不會,那么可以和同學討論,甚至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查詢。如果依然存疑,那么就要詢問老師,看自己理解是否到位,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獨立思考很重要,俗話說,沒有困難的題目,只怕遇到懶惰的學生。人是會思考的蘆葦,要多動腦。學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3.如何把握文章大意?
首先,學生要先看標題,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其次,辨別這篇文章的文體,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再次,仔細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層次;最后,認真閱讀抒發感情的段落,進而整體把握作者寫作的意圖,明確中心思想。這樣的閱讀思路在應試的閱讀理解中最管用,命題者正是通過各層面的設題,希望學生能夠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
4.如何做到略讀和精讀?
略讀又稱跳讀或瀏覽,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快速閱讀技能。在閱讀實踐中,一般開頭結尾段或者各段起始句結尾句是文章的關鍵處,瀏覽這些地方可以迅速掌握梗概,獲取重要內容。精讀即精細深入的閱讀,要求“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保ㄖ祆洌┮凹毥缆省保瑢ξ恼碌恼Z言、結構、內容、寫作方法等,進行細琢細磨研讀。
5.閱讀與寫作的問題?
有的學生讀了很多書,但一到自己作文時還是有很大的困惑,問題的癥結在于記誦少、練筆少。通俗地說,讀一百篇不如背十篇,背十篇不如寫一篇。“好記性不如爛筆頭”。(1)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問題或者感想時,應及時地記錄下來。(2)在閱讀一節或是一章時,合上書本,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復述看過的內容。(3)在看完整本書后,嘗試提出幾個有深度的問題,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查閱資料、請教他人,最后解決問題。只要是自己提出來的,就會有很大的積極性,自我提問能顯著促進學生閱讀動力的提高,能比教師提問更加有效。
(七)開展閱讀活動
4 月 23 日為“世界讀書日”,也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每年的世界讀書日都有相關主題,教師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除推薦名著之外,還可組織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的“世界讀書日”特別節目—— 年度中國好書頒獎盛典,并將其所推介的優秀圖書,當作精神盛宴提供給學生閱讀,讓閱讀相伴學生成長,使學生的精神家園更豐盈。
總之,提高高中生的閱讀能力非一日之功,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閱讀的問題,并提供一些有效閱讀方法的范式,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靈活應用,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閱讀成為“悅讀”,享受閱讀的樂趣,為語文學科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靜珍.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探析[J].語文閱讀,2011(3)
[2]李樹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般方法[J].中國數學教育,2011(7)
[3]季傳軍.立足課堂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J].語文學習與研究,2010(23)
[4]張 麗.高中閱讀能力培養探究[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10(Z5)
[5]姚建萍.提高初一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學語文月刊,2015(4)
[6]李雪琴.讓數學閱讀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J].教學之友,2015(2)
【作者簡介】劉嘉德,1985年參加工作,桂林市第十八中學語文教師,高級職稱。自治區優秀教師,桂林市優秀德育工作者,教學能手。編著《作文高分五絕招》(廣西師大出版社),《奪魁之路—— 高考總復習叢書》(海南出版社),《高中生美文》(廣西民族出版)等。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