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全國外語教學大賽的成功舉辦,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外語教師教學能力欠缺與發展問題。想要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高校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就是關鍵。鑒于此,本文著重從大賽中突顯出的問題出發,對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考與建議,希望大賽中的經驗能夠有效起到對教師能力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教學大賽;大學英語;教學能力;專業素質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制定實施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對于國際化人才需求的增長,如何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育質量,并打造出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化外語師資隊伍便成為當下我國外語教育改革中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所有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及調控者。在課堂上,教師“教什么”,“怎么教”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大學英語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投入程度以及語言習得。文秋芳教授在闡述產出導向法(POA)時就曾特別強調,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質量的提高。同時,近年來國內舉辦的一系列高校外語教學大賽,也為大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和指導意義。這些賽事不僅體現了國內一線教師的最高教學水平和最新教學理念,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隱藏在我國日常大學英語課堂中的諸多問題,如教師教學能力的欠缺以及教師綜合素質不過硬等。這些問題在當今大學英語學時不斷被削減,外語教學質量急需提高的背景下,更加值得思考與解決。
一、教師教學能力及其衡量標準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對大學英語教師明確提出了要提高教學能力的要求,即,要具備“專業理論和知識、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及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能力”[1]。李翠英和孫倚娜在對我國英語教師能力標準的研究中提出“教師應具備扎實的雙語語言文化知識和教學能力基礎”,“能引導學生學會應用語言完成任務并進行相應的評估測試”[2]。以上雖表述不同,但卻反映出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對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衡量雖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通過對外語教學大賽中的比賽規則及評分標準的分析可以發現,教師教學能力的評估標準主要包含了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及教師綜合素質的評判。例如在第七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大學英語組)的比賽中,教師需要準備一堂20分鐘的授課,其具體評分標準為教學內容(20%),教學過程(40%),教學效果(20%),綜合素質(20%)。而在2017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中,教師需要在12分鐘內完成教學設計方案介紹(30%),課堂教學展示(50%),教學評價展示(20%)。這其中,雖然沒有設置教師專業素質部分,但在評分標準中卻明確提到教師使用語言規范,教學方法新穎等要求。顯然,在不同大賽中專家評委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時,其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綜合素質都是重要衡量標準。
二、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與發展
各類全國外語教學大賽的舉辦不僅為教師教學能力的評估標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同時,大賽(尤其是賽后專家點評)也集中反映出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無疑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
1.教師綜合素質
教師專業素質主要包含了教師自身的語言基本功與應用語言學及二語習得方面的理論素養。首先,作為一名語言教師,自身語言基本功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學生所接受到的語言輸入及輸出,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這一點在大賽中也表現的比較突出,許多有國外學習背景的教師無論是在語音、語調上,還是在口語表達的流利度與準確度上都要更勝一籌,對學生的吸引力也往往更強烈。這些選手在對課堂教學節奏的把握以及與學生的互動環節中也表現得更加游刃有余。究其原因,離不開教師扎實的語言基本功與較強的自信心。與此同時,在比賽過程中也的確有很多參賽教師在口語、書寫及語法上頻頻出錯,這無疑會嚴重影響授課效果與質量。
其次,大賽提問環節也是問題比較突出的部分。在這一環節中,專家多數考察的是參賽教師在應用語言學以及二語習得方面的理論知識。作為一名語言教師,不論自己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對于應用語言學及二語習得方面的理論素養與意識都是不可欠缺的。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對于教師提高專業素養更是非常關鍵的。在往屆的賽后點評中,多有專家對于教師理論知識的不足提出建議,也引起了參賽教師對理論素養的重視。這無疑是對于提高教師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束定芳教授在對第七屆大賽總決賽做點評時對于選手們的理論意識提升給予了肯定,“與往年相比,本屆大賽選手的外語教學理論意識和素養有了明顯提高”,“有些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理念現在出現在了選手的課堂實踐與說課內容中”[3]。因此,外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必須要基于理論學習與研究能力的提高,才能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與實踐。
2.教學設計能力
目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通常都會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步驟(教學內容)、課后作業等,這已經成為了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的固定部分。在大賽中,幾乎所有的選手也都秉承了這樣一個標準范式,這樣的做法可能會顯得大家的教學設計模式有些千篇一律,正如束定芳教授在點評中所提到的,“教師們習慣了這種教學模式”,或者“選手們面對比賽,求穩的心理壓倒了求新、求變的心理”[3],但同時也說明這幾個部分的確是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只有確定了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夠根據這些目標設計出本堂課中應該要完成哪些任務(教學內容及步驟)以及要用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些任務(教學方法及手段)。換句話說,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必須要非常清楚“教什么”,“教給誰”以及“怎么教”的問題,才能夠設計出一堂教有實效的課。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應該要設計出精彩且內容豐富的課堂教學。教學內容不但要緊扣教材,還要適當拓展。《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也同樣提到了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這一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拓展到貼合學生需求、適合學生水平的人文知識,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和思考,無疑是對教師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然而,在觀摩分賽及總決賽的過程中,也的確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雖然這幾個教學環節很完整,但實際上卻令人感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相脫節,授課內容脫離授課對象的實際語言水平,甚至授課內容完全脫離教材等問題。這些教師中不乏口語表達流利,用詞準確者,但也許是比賽的原因,有些課內容設計過多,讓人眼花繚亂;有些課為了追求氣氛,內容華而不實,令人聽完課后感到收獲不多,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學到了什么知識。
3.教學掌控能力
第七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大學英語組)要求教師在現場授課時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效開展教學。課堂師生互動良好,提問符合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學習需求,解答疑問及時正確,并能根據學生反應及時調整授課方式”。然而在比賽中卻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問題,比如有些教師的互動處理地很簡單,討論問題,提問學生,公布答案,如此學生的回答就沒有什么意義。還有的教師沒有對學生能否正確作答做出預判,導致冷場,嚴重影響了課堂氣氛。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反映出了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很多教師認為互動環節很難:怎么互動?互動什么?這的確是成功的互動環節中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要想設計出有效的互動環節,除了必須要給學生設計出與所學目標內容緊密相關的任務外,“教師必須要將自己置于課堂真實情景中”[4],引導、啟發、督促學生完成任務,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4.教學效果評價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是“現實”,“可量”[4]的,當教師在課堂上完成教學內容后應該根據預定的總體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以及素質目標等進行即時、有效的教學評價,并以此來檢驗教學效果。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教師對于教學效果評價的環節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重視,這個問題在大賽中表現的也很突出。有許多參賽教師在現場授課中僅偏重于大量的教師輸入,卻忽視了必要的學生輸出過程。教學效果評價很少有所體現,課后作業布置地比較隨意。可以說只做到了“教”,卻并未考慮到“學”,這樣做即不利于學生反思性的課后自主學習,也不利于教師合理性的后續教學安排。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能力依據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完成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
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都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欠缺有關,主要表現在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準確、透徹,對授課對象的實際語言能力及接受水平考慮不夠到位,對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夠清晰、明確,對教學設計的掌控不夠熟練等等。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很不容易,這需要教師在課內外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認真的反思,仔細的琢磨,反復的實踐。同時,大賽的舉辦對于日常課時量大、進修機會少的一線教師來說,無疑起到了寶貴的指導和示范作用。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通過各類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的成功舉辦,如何搞好課堂教學,如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也正逐步吸引到更多外語工作者及教師的關注與研究,這樣的氛圍對于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發展來說無疑起到了積極良好的助推作用。如果能夠將比賽中所暴露出的教師教學能力欠缺問題輻射到常態教學當中,進而敦促和啟發一線教師積極投入到提高教學能力,開展有效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當中,最終才能讓教師與學生都受益,才是教學大賽舉辦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10
[2]李翠英,孫倚娜.國外英語教師能力標準對我國英語教師發展的啟示[J].外語界,2014,(1):57-63
[3]束定芳.外語課堂有效教學的著力點與評估標準——第七屆“外教社杯”高等學校英語教學比賽綜合組賽況點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7,(1):49-52
[4]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7):3-12
[5]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大賽與教師發展——第二屆“外教社杯”全國外語教學大賽評審手記[J].外語界,2012,(3):34-41
[6]束定芳.英語專業綜合課目標與教師素質——第三屆“外教社杯”全國外語教學大賽授課比賽評述[J].2013(2):43-49
作者簡介:
張蓓蓓(1981--)女,滿族,甘肅平涼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