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 朱衛未
摘要:電子沙盤模擬對抗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Y高校《企業ERP電子沙盤模擬對抗》課程為例,基于UbD(理解性教學設計)的“逆向設計”和“過程性評價”思想設計課程環節和評價指標,并針對課程對象的異質性設計差異化評價方案。
關鍵詞:創新創業,電子平臺,過程性評價,逆向設計,差異化
引言
創新能力是指將信息、知識、經驗、技術運用于各種實踐活動中,并不斷創造出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創新能力的前提是綜合理論知識、并轉化為實踐活動的能力。ERP電子沙盤通過將學生置身于企業運作的模擬環境中,通過創業管理、生產運作、市場競爭,為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供了有效的平臺。如何針對高校學生異質性設計課程、通過教師指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其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合理評價,是課程管理核心問題。
1998年,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的持續性理解為目標,然后反向尋找能夠實現持續性理解目標的設計標準以及能夠實現這些設計標準的學習評價體系。首先,明確最終結果即學習目標,課程的設計應圍繞著培養學生持續理解力這一核心學習目標,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準備情況適時調整教學目標。第二,確定合理、可執行的評價體系,進行過程管理,多種方式跟蹤評價學生能力是否與學習目標相一致。第三,規劃學習經驗積累和學習成效指導,在課堂授課和課后作業中,設計與課程學習目標相配套的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機會運用新知識,并給予及時反饋。在這三個步驟中,確定合理、可執行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是貫徹UbD思想的最重要環節。
傳統的形成性評價屬于目標取向,衡量的是一個較小時段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效果與教育教學目標的一致程度,一般采用客觀性試題和標準化測驗;過程性評價認為學習過程也是反映學習質量水平的重要方面,采取過程性與目標性并重的取向[4]。通過過程性評價可以給學生提供多維視角、全過程的評價,使學生能夠不斷反思、修正自己學習成效的機會,從錯誤中總結學習,能夠促進持續理解力的持續改進。
在國內教育界,盛群力、何曄最先提出將UbD的逆向設計思想作為一種有效單元課程設計方法[1],從教學目標設計、核心理念、設計步驟、12步重構教學序列等方面詳細介紹了UbD思想[2]。然而,在CNKI以“UbD”為主題搜索期刊文獻,只有極少數的學者在大學英語課程、高校生理學課程中探討基于UbD逆向設計思想重構課程教學。以“理解性教學”為主題搜索期刊文獻,大多數文獻集中討論“理解性教學”的目標是學生掌握核心和本質的內容、真正領會知識并內化知識,通過心理準備、溝通理解、反思理解和跟蹤理解等四個主要步驟設計教學過程[3],極少與具體課程設計相結合。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題搜索期刊文獻,研究主題集中于過程性評價對教學管理的影響、基于過程性評價思想改革教學管理制度,針對具體課程設計過程性評價方案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本文基于UbD“逆向設計”的思維,遵循“過程性評價”價值取向,針對實踐類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和評價體系,具體內容以Y大學《企業EPR電子沙盤模擬對抗》為例。Y大學分別向本科生、MBA(工商管理碩士)學生、MPACC(會計碩士專業學位)學生開設該課程,這三類學生的生源層次和培養目標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和評價指標的設計上,應充分體現三者培養目標、考核指標的差異性。
1、課程教學內容安排
Y大學開設的《企業ERP電子沙盤模擬對抗》采用新道公司的商戰網絡沙盤作為課程平臺。
1.1 教學目標設計
針對總經理(CEO)、財務總監(CFO)、市場總監(CMO)、生產總監(COO)、采購總監(CPO)等崗位,以生產制造型企業運營全過程的管理作為訓練內容,通過模擬六年完整的企業運營全過程,訓練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營銷管理、財務管理、戰略管理等方面的實訓任務。過程性評價的多維性強調對學習的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評價[4],因此我們在培養目標上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解,并在后述評分標準上進行差異化設計。如圖1,表1。
1.2 教學環節安排
UbD過程性評價設計要求教師要嚴密組織課程內容,明確告訴學生他們應掌握的知識,使學生獲得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堅實基礎。具體教學環節安排如表2。最后一個環節的經營管理分析,本科生要求結合專業理論知識,重點討論對經營規則的理解和團隊的表現;MBA學生要求將團隊經營管理中暴露的問題和自己的工作單位經營管理情況相結合,提出改進意見或解決方案;MPACC學生要求詳細計算體現企業支付能力、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財務指標,從資金運作角度分析企業的財務戰略。
2、課程評價方案設計
過程性評價是同時注重過程和結果的評價,是對學生學習態度、過程和效果的三位一體評價,強調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和改進機會,并對學生在課程學習的各方面表現進行忠實的記錄。我們基于課程教學環節設計,將課程評價指標和分值比例進行了全課程分配,遵循多元智能思想,對學生智力和非智力表現進行全方位評價,如表3。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八大智能,本課程考察了學生的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分角色小組經營考察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智能,可以通過基于小組表現的團隊經營記錄和模擬經營對抗賽成績體現;邏輯-數理智能的考察主要是基于學生個人的和團隊的經營預測、財務報表以及團隊模擬經營對抗賽表現;語言智能和內省智能的考察主要通過到課率、重點是模擬經營分析報告體現。
表3的分值主要是針對本科生設計的。對于MBA學生和MPACC的學生,在分值分布上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MBA教育本質上是一種職業訓練,強調在掌握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商業案例分析、實戰觀摩、分析與決策技能訓練等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接受知識與技能、個性與心理、目標與愿望等方面的挑戰,更具有職業競爭的實力。因此,第一輪模擬經營記錄的分值可以低一些或者不計分,課程評價標準重點是團隊模擬對抗賽的成績、準確完整的財務報表,模擬經營分析報告要求尋找模擬經營與就職公司的共性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對就職崗位有更充分深入的認識。MPACC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系統掌握現代會計理論與實務以及相關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備會計工作領導能力的高素質會計人才。因此,第一輪模擬經營記錄的分值可以低一些或者不計分,課程評價標準重點是財務報表的準確完整性、團隊模擬對抗成績、分析報告,模擬經營分析報告要求對企業的資金運作和財務表現進行深入的數據分析,能夠對各種資金籌集方式的優勢及風險進行比較分析,提出財務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
3、綜合實踐課程過程性評價教學方案設計注意問題
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是專業教學的兩大基本形式,理論性課程為實踐性課程提供教學服務,實踐性課程在專業理論指導下展開,可以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再次理解,可以檢驗理論教學的成果,而綜合實踐課程更為高校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自我評價理論課程學習效果的平臺。在對綜合實踐課程進行過程性評價教學方案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在實踐課程開展之前,要明確告知學生課程的考察目標,以及基于考察目標的理論知識儲備要求,指導學生重新梳理必備的理論知識體系,有助于學生對自己的知識掌握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夠根據學習目標與自我水平的差異尋找知識空白,及時查缺補漏。這也充分體現了UbD教學中的“逆向”思想,在課程開始階段,指導學生首先明確自己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初步形成學習計劃。
第二,綜合實踐課程要求多門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基于學生專業學習背景的差異和專業知識儲備的差異化,需要學生根據專業特長組成小組進行團隊合作,既充分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使學生對自己專業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在小組合作中鍛煉團隊協作的能力,突破專業限制、了解其他專業的知識價值。對于學生的表現從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團隊成員互評多角度進行,個人表現與團隊表現相結合,保證學生能夠較客觀、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
第三,過程性評價要細化教學目標,明確每個教學目標所對應的實踐環節,形成一個動態的、連貫的體系,對每個實踐環節都應該給予適當的評價,任務框架通過可以通過GRASPS列明。G-目標,學生完成任務應該實現的目標;R-角色,學生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職責;A-觀眾,評價主體是誰;S-情景,學生面臨的任務背景或挑戰;P-產品/表現,學生應該生產出什么樣的產品或應具有什么樣的表現;S-成功標準/細則,任務成功完成的標準/細則。
參考文獻
[1] 何曄,盛群力.為促進理解而教——掌握逆向設計[J].高校教育管理,2007,1(02):21-26
[2] 盛群力,何曄.意義學習,理解為先——UbD模式對課堂教學改革提出的新建議[J].課程教學研究,2013(08):23-31
[3] 熊川武.論理解性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02):17-20
[4] 高凌飚.過程性評價的理念和功能[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102-106+113
[5] 霍華德·加德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新視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6] Wiggins G. & Mc Tighe 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Expanded 2nd Ed.) [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2005
[7] Diamond, R.M.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2nd Ed) [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8
[8] Duffy, D.K. Teaching Within the Rhythms of the Semester[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5
[9] Grunert, J. The Course Syllabus :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Bolton, MA: Anker,1997
[10] Prégent , R. Charting Your Course: How to Prepare to Teach More Effectively[M]. Madison, WI : Magna,1994
作者簡介:
林萍,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數據挖掘,輿情分析。
朱衛未,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知識管理,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