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晶 王雪松
摘要:文化扶貧是實現精準扶貧任務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條件,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和重點文化工程網絡建設為基礎,通過技術手段和平臺建設,保障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的文化素質,是實現文化扶貧的重要途徑和目標。本文將對黑龍江省圖書館開展文化扶貧的策略進行分析與探討,找到圖書館文化扶貧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精準扶貧 文化扶貧 公共圖書館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高寒地區,共有9056個行政村。農村收入基本以種植為主,由于氣候寒冷,農作物產量低,使得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在全省人口中長期處于較大的比例。黑龍江省共有貧困縣28個,貧困村1765個,貧困人口211.58萬人,占全省農村人口的11.87%,扶貧工作任重道遠。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文化部等七部委《“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省委省政府《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省政府全面部署了“十三五”時期我省文化脫貧攻堅工作,明確了“文化精準扶貧”和“精準減貧”的基本戰略[1]。作為省級公共圖書館和共享工程省級分中心,黑龍江省圖書館多年來一直堅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一直堅持對文化扶貧、文化脫貧工作的研究探索,對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起到一定的引領示范作用。
一、黑龍江省文化扶貧現狀
黑龍江省圖書館充分發揮省級中心館的主觀能動性,開展多項文化扶貧活動,通過技術創新、移動數字服務和遠程數字資源服務等方式,著眼提升農村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貧困地區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無門檻、無障礙。
1.貧困地區公共數字文化提檔升級
《“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使我省20個貧困縣進入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升級的范圍。黑龍江省圖書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承擔起文化扶貧的重擔。在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完備的情況下,針對貧困地區開展公共文化提檔升級活動。2017年,先后針對望奎縣、泰來縣、龍江縣、林甸縣等四個貧困縣,共投入設備和資金累計420萬。并以貧困地區人口數量、服務半徑作為布局依據,在公共文化服務空白區域設置數字文化服務點(數字文化驛站)共建設完成45個鄉鎮服務點、80個數字文化驛站,實現數字文化服務范圍全覆蓋。2018年將完成后續14個貧困縣的投入和建設,保障貧困地區群眾數字文化資源獲取途徑無障礙。
2.基層圖書館數字資源提升活動
2015年年初,黑龍江省圖書館結合國家縣級圖書館資源提升活動,在全省129個縣區部署了4TB的數字資源硬盤,內容包括200種中文期刊、5000余冊中文圖書、6000余集視頻講座和記錄片、52000余張各類圖片和260000余條網絡熱點資源。
3.“結對子、種文化”活動
2016年,黑龍江省圖書館充分利用本館購買的海量數字資源,通過覆蓋全省的五級服務網絡,在省文化廳的總體指導下,深入貧困縣開展“結對子、種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在全省范圍內累計結成幫扶對子1345個,直接受益人群十二余萬人次,為提升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水平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4.建設公共文化云平臺,提升遠程數字服務能力
文化扶貧,技術先行。省圖書館多年來堅持技術研發,通過技術手段解決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突破。通過云計算與VPN網絡技術相結合,建成省域云平臺專網,實現數字文化資源傳輸的零門檻[2]。使得省內每個基層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和村服務點都能無障礙地獲取省圖書館近440TB的海量數字資源。
5.虛擬讀者證與統一資源檢索平臺
針對偏遠貧困地區交通不便、不利于開展現場服務的實際情況,省館開通了虛擬讀者證注冊系統和一站式資源檢索平臺。貧困地區的群眾,只需要一張身份證即可注冊成為省圖書館的認證讀者,就可以無障礙地使用黑龍江省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同時,針對貧困地區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電腦操作水平差的情況,開發了一站式資源檢索平臺。不管讀者是要找圖書、期刊,還是視頻、講座,只需要輸入一次搜索詞,就可以獲取所有和關鍵詞相關的資源,真正簡化了資源獲取的難度,提高了數字資源的利用率,掃清了使用上的壁壘,做到了數字資源的使用無障礙。
二、文化扶貧措施效益評估
為評估文化扶貧活動的實際效益,了解貧困地區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省圖書館于2017年6月面向全省貧困村發放了600份農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調查表。結果表明: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開展雖一定程度地緩解了貧困地區數字文化需求,但還遠遠不夠。具體情況如下表(截取部分內容):
通過對調研表的歸納匯總和實際考察,農村文化扶貧實際效果不理想。
1.公共文化設施陳舊,無專業人員管理
農村基層服務點自2009年整體建設完成后,因缺少相應文件規定,政府各職責分散,缺少專門管理人員,基層服務點管理效率低下。服務點基本由村政府工作人員兼職管理,開放時間不確定,一些甚至常年不開放,農民沒有養成利用基層服務點的習慣。自2009年建成,至今已滿8年,當初投入的電腦、投影等設備基本都已老化或損壞。雖然后期陸續又投入移動易播寶、邊疆文化一體機,但群眾已經缺少參與感。
2.資源配置不合理,服務效果不理想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缺少精準性。以農家書屋為例,其資源的投放方式為從上到下由國家統一配置[3],缺少對基層的需求調查,所投放的書籍多以哲學、黨史資料為主,導致農家書屋的利用率極其低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以邊疆文化一體機為例,其資源的灌裝也是全省統一配置,缺少針對性,對不同的使用環境的適應性不好,無法提供有質量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
3.村民觀念陳舊,缺少精神層面追求
貧困地區的農民多數觀念陳舊,農閑時很少有人會到農家書屋或基層服務點去閱讀書籍或瀏覽數字資源,多數都聚集在一起打撲克或麻將,甚至賭博,缺少對獲取文化知識的興趣,尤其是國家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使得一些人等靠心理越發嚴重,更加缺少對知識文化追求的動力。
三、文化扶貧路徑的優化
1.落實政府職責,引導文化扶貧有序發展
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智[4]。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精神文化層面的提升才是人脫離貧困的先決條件。各級政府應該重視文化扶貧在精準扶貧攻堅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規定,承擔起文化扶貧的相關軟硬件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保障文化扶貧工作的可持續性,保障貧困群眾自由公平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以文化扶貧來促進精準扶貧。
2.公共文化服務應重視精準識別,實現個性化資源定制
改變以往粗放化的資源投放方式,通過大數據、云平臺的數據分析,精準掌握貧困地區群眾的資源需求,實現個性化信息資源定制服務。文化精準扶貧,資源采購內容不求數量大,但要質量高,資源內容要精要細,真正滿足貧困地區用戶的需求,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服務模式,增加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度,同時保證資源的穩定更新,提高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真正為貧困戶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
3.打造多樣化服務終端,完善共享服務模式
黑龍江省圖書館結合省共享工程的五級服務網絡,將服務器設置在省圖書館,研發針對貧困地區的軟件APP和數字資源,并以縣級圖書館為主體,推進遠程數字服務和移動端數字服務,貧困用戶只需通過手機或平板遠程訪問服務器地址即可獲取文化扶貧專屬APP。同時,可能將平臺連入國家圖書館的貧困地區數字圖書館服務平臺,獲取貧困地區專屬數字文化資源。同時開放欄目供基層圖書館后臺操控。縣級圖書館可以上傳包括各級政府或圖書館對于文化扶貧活動相關的報道、政策等資訊信息,以便于省內其他地區互通有無,相互借鑒。
4.組織文化志愿者參與文化扶貧活動
培養一批基層文化志愿者,配合文化精準扶貧理念,推廣優質數字資源。策劃文化志愿者“走千村、進萬戶”活動,對貧困戶實施面對面、一對一的服務,根據貧困戶需要,現場提供優質數字文化資源。發放讀者卡、數字移動閱讀平臺賬號,為貧困地區群眾提供多種數字文化資源及閱讀方式選擇。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尤其是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精準文化扶貧,是時代賦予公共圖書館的新任務、新職責。公共圖書館應通過文化精準扶貧的契機,善作善成,有效地保障貧困群眾無障礙、均等地獲取公共文化服務的權利,為我國扶貧攻堅工作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撐和文化保障。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文化廳2016年度文化扶貧工作完成情況》,[2016-11-15].
[2]高文華:《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促進公共文化平衡充分發展——以黑龍江省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建設》,2017(12):77∽79.
[3]胡偵,李輝婕:《精準扶貧視閾下農村文化扶貧體系構建與路徑優化——基于T鎮的案例研究》[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99∽105.
[4]《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10-20].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圖書館)
責任編輯 王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