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
中圖分類號:G8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2-173-01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學的現狀,闡述了啦啦操核心力量概念、訓練解剖、生理機制,最后再提出了高校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及教學建議,為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學的發展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舞蹈教學 啦啦操 核心力量 訓練方法
一、引言
隨著啦啦操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普及,我國高校啦啦操教學開始注重學生的核心力量培養。啦啦操運動分為技巧類啦啦操運動和舞蹈類啦啦操運動,其中前者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同時也具有較大的難度。而后者則主要是以舞蹈為主,在技術動作難度上要較低一些。從目前來看,許多高校都將舞蹈啦啦操當做一種對外宣傳手段,同時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舞蹈啦啦操教學也是主要的教學內容。對此,本文將在下文中深入探討高校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二、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學現狀
啦啦操的起源較早,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部落社會,在早期部落社會中,為了鼓舞為部落帶來生活來源的勇敢戰士,部落族群在戰士們外出打獵前都會通過手舞足蹈、歡呼雀躍的方式來對戰士進行激勵,同時也寄托了族人們對戰士們凱旋歸來的期望。隨著人類社會的演變,啦啦操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在當今時代,人們把啦啦操當做一種運動方式,并將其分為技巧類啦啦操和舞蹈類啦啦操兩個大類。而在高校啦啦操教學中主要還是以舞蹈類啦啦操為主。相對于技巧類啦啦操來說,舞蹈類啦啦操在技術動作難度上較低,其重點在于整體編排以及動作風格的個性化。而在近幾年問,隨著一些年度啦啦舞大賽的舉行,我國許多高校都開始注重舞蹈啦啦操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對舞蹈啦啦操缺乏了解,同時在身體素質上也達不到舞蹈啦啦操運動員的要求。而這也導致了舞蹈啦啦操在我國高校課程中并沒有廣泛普及,但近年來隨著一些重大的舞蹈啦啦操賽事的開展,舞蹈啦啦操開始作為高校自我宣傳的重要手段,從而在提高高校社會影響力方面開始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另外,舞蹈啦啦操在技術動作上至始至終都需要運動員抬頭、挺胸、收腹、提臀,長期堅持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
三、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概念、訓練解剖、以及生理機制分析
“橋梁”區域的肌肉也被稱為核心肌肉。核心肌肉又包含兩個重要部分:一是腹橫肌,它是人體腹部肌肉中最深層的肌肉,與其它肌肉組織不同的是,腹橫肌的肌肉纖維是橫向的,腹橫肌在收縮過程中,通過壓縮內臟,可以實現為人體背部力量予以支持,有效地鍛煉腹橫肌可以預防許多腰背疾病,同時也可以強化人體的運動能力。腹橫肌的位置其實是可以自我感知的,當人們在大笑時,通常都會感到下腹部肌肉會向內收縮震動,而這一部位的肌肉就是腹橫肌;二是骨盆底部肌肉,這一部分的肌肉主要與人體骨盆底部聯結,它由多層肌肉相互交錯構造而成,當人體進行骨盆底部肌肉收縮時,會使人體腹腔內壓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協助腹橫肌進行收縮,有助于維持人體軀干的穩定。
四、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一)穩定狀態訓練
穩定狀態訓練是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的最基本方法,在穩定狀態訓練方法中,要求運動員堅持沉肩拔背,大腿內收,從而塑造良好的氣質和形態。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可借助把桿進行訓練,同時伴隨合適的音樂,讓運動員沉浸在音樂的豐富情感中。此外,在穩定狀態訓練方法下,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的訓練應該重點突出動作的力度、以及對身體重心的把握,從而強化運動員的身體控制能力。
(二)上肢訓練
上肢訓練的效果主要是通過運動員上肢動作從靜到動、從動到靜的收展變化進行體現。在實際上肢訓練過程中,教練可通過重復動作或動作定位等方式強化運動員對上肢運動的力度、運動幅度等方面的控制能力。同時,在訓練過程中,應根據運動員的上肢訓練實況給予適當的言語提示或指導,其重點在于幫助運動員感知手臂遠伸、手指肌肉發力、上肢運動多重波浪的內在感覺。
(三)下肢訓練
下肢訓練可采用多種方法,比如:弓步跳、扎馬步、原地縱跳、收腹跳等等。上述下肢訓練方法對于男女運動員都比較適用,但在女性運動員中間,更多的是采用重復“燕式平衡”和“金雞獨立”等方式進行下肢訓練。當然,在實際的下肢訓練中,也可要求運動員進行負重訓練,比如:讓運動員肩負杠鈴做提踵運動等。
(四)舞蹈啦啦操教學建議
在高校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教學或訓練中,教練應注重核心力量訓練方法的教學,強化高校舞蹈啦啦操教學質量。同時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難度或計劃,從而滿足不同身體素質學生的運動需求。另外,高校舞蹈啦啦操教練還應合理控制訓練時間,并注意訓練強度,避免過度訓練對學生的核心肌肉造成損傷。
五、結束語
高校舞蹈啦啦操核心力量訓練營采取適當的訓練方法,同時注重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的協調。同時,在實際訓練過程中,應將訓練過程與音樂結合,以培養學生的氣質和身體形態。此外,在實際教學中,還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差異對訓練方法和計劃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確保不同學生的運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