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蔚
【摘 要】美術是小學教育發展的重要課程之一,一名優秀的美術教師應該注重師生之間的默契培養,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發展美術課堂的衍生品,不斷提高教學的多樣化,開發自己的教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美術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86
評價教學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獲得哪些價值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能力發展。小學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較為專業的美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美術技能,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美術思維和美術素養。但是,當下的美術教學與教學目標南轅北轍。本文將對小學美術教學策略進行一個簡單的探索和反思。
一、注重師生之間的默契培養
課堂教育的本質是通過課堂教育,師生之間進行的一場關于知識、心靈、價值觀的對話。一個班級的整體素質和思維能力決定了一個教師的教學策略,而教師的教學質量又間接的決定了學生的能力。教師對班級整體的帶動和了解會讓學生逐漸習得教師身上所特有的習性和風格,學生將順從教師的指揮,于是師生之間的默契就孕育而生。它能夠形成一個有效的循環和良性發展,讓師生之間相互作用,連接成一個共同體,彼此之間心心相印。而恰恰相反的是,師生之間的矛盾、溝通的障礙、錯誤的教學導致學生難以形成一個共同體。小學師生之間的教學矛盾主要體現在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小學時期的學生對教師具有高度的依賴性,缺乏自主意識,想象力豐富,缺乏耐性。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不根據學生當下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導致師生之間的矛盾激化,教學默契難以形成。所以,要培養師生之間的默契,教師要學會實事求是,了解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另外,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盡可能的形象化、生動化,減少語言交流中的溝通障礙和信息失真,符合小學生的性情和脾性。值得注意的是,師生之間高度的默契建立在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它幫助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教學在井然有序中開展,平和了師生之間的矛盾。
二、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學會欣賞是學會繪畫的開始,欣賞是一種觀察活動,亦是一種認知活動。學生通過視覺感官聯系自己個人認知、生活經驗、情感價值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它能夠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提高視覺分析以及孕育學生的藝術氣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由于學生的智齡較小,生活經驗和價值觀處于雛形階段,很多教師都會直接跳過美術作品的欣賞階段。導致學生對優秀的美術作品缺乏一個初步的認知,局限于幼稚的卡通畫,思維和想象力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更新。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首先應該重視起學生的美術鑒賞教育,貼合學生的經驗和年齡,找到一種合適的教育方法。下面我將提供一些有效的小學美術欣賞方法,僅供參考。
(一)注重欣賞的過程
小學美術之所以不進行美術欣賞,是因為在欣賞前教師對學生欣賞的內容、觀察的視角、欣賞的目標進行了一個嚴格的規定。小學生的欣賞能力具有隨機性、豐富性、圖像性、個性化等特點,教師不能用成人的專業視角去要求小學生,而要學會通過兒童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教師在教學前可以為即將欣賞的美術作品進行一定的鋪墊,告訴學生該作品的背景以及構圖的技巧。在有一定的基礎上后,教師更應該注重課堂教育的過程,關注學生欣賞過程中的行為方式和興趣變化,盡可能的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性。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時,教師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清代的繁榮的經濟、文化。在這幅畫卷中,小學生眼里可能看到的是不同形象的人物、牲畜、建筑,或者是與當代相似的繁榮景象以及復雜的人物神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教師應該注意的是學生在課堂中的隨機變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揮自己無邊的想象力。
(二)注重學生對視覺圖像、藝術形象思維以及審美的感受能力
受當代流行元素的影響,當代學生的審美觀念和能力逐漸趨于標準化和單一化,對于圖像和藝術形象過于拘泥,思維被條條框框所限制。學會欣賞即是讓學生用一顆善待、寬容、開放的心態去接受不同領域的藝術特色,具有一個更為開闊的眼界。培養學生的圖像、藝術形象的感受能力必須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藝術作品,感受美術作品的材質、色彩、畫法以及構思的不同之處。另外,教師還要帶領學生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的形象特點,從生活中發現美,留意經典,提高審美的多樣性、多元性。值得注意的是,美術中意象的表達離不開繪畫技術的運用,學生必須學會一定的藝術技巧,能夠從一個較為專業的角度看出一幅作品的構圖、光影、色彩、形式和表達技巧。當然,對于小學生的技巧學習,教師不能過于苛刻,更多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意象感受能力和思維理解能力。
三、發展美術課堂的衍生品
很多小學美術教師對美術課堂都有一個狹隘的認識,認為美術課堂即是繪畫課堂,這大大局限了美術課堂的內容,學生難以理解美術的寬泛概念,減少了學生接受內容的多面性。小學美術課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繪畫,教師可以逐步衍生出一些其他的課堂內容,比如,布工藝品,板報、海報設計,剪紙,折紙藝術等。發展衍生品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豐富課堂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的熱愛。
對于小學生來說,可能初次接觸手工品,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因此,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提高班級活動的組織力度,注重時間的把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細心地為學生講解操作的過程,保證學生的安全。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的操作過程提供相應的模板,但是,不能因此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進行隨意的發揮。教師在進行最后評價時,還要注意對每個學生的每個作品進行一個善意的表揚,尋找學生作品的優點,以此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另外,教師要學會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手工品具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難以獨自一人完成,小組合作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提高效率,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美術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當代的美術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具備一個開放、寬容的心態,接受不同領域的藝術作品,努力提高自身的繪畫技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有效教學,注重學生情感價值的培養,熏陶出學生的藝術感受能力。美術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需要每個教師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