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摘 要】通過解讀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探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習慣,完善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英語 課程標準 學習能力 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6.070
新《課標》以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主導思想,以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為指引,規定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直接在教育領域體現國家意志,在很多方面對2003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03版《實驗稿》)進行了改進和提升。
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原有的“馬列、毛澤東、鄧小平、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基礎上,突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等關鍵要素。在基本原則上,也再次強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培養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堅定“四種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此外,與03版《實驗稿》相比,更加強調關注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改革,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堅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求真務實、嚴謹認真,確保課程內容科學、表述規范。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作為一門學習及運用英語語言的課程,旨在為學生繼續學習英語和終身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統一的特點。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評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
新《課標》指出:“指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教學應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參與主題意義的探究活動,并從中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汲取文化營養,促進多元思維,塑造良好品格,優化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確保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語言能力是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進一步發展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并在語境中整合性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文章所傳遞的意義,識別并賞析其恰當表達意義的手段;有效使用口、筆語傳遞意義和進行人際交流。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吸收文化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強,具備一定的跨文化溝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所表現的水平和特點。
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各種現象;分類、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具備初步用英語進行多元思維的能力。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具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夠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有效規劃學習時間和學習任務,選擇恰當的策略與方法,監控、反思、調整和評價自己的學習。
課程內容的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體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語言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重視對語篇的賞析,比較和探究文化內涵,運用學習策略提高理解和表達的效果。
新《課標》增加了主題語境和語篇類型兩個模塊,刪減了舊版本中的情感態度的內容,并調整了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的排列順序,努力凸顯思想性、時代性和整體性等。課標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等內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新成就;更加關注學科內在聯系及學科間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間的脫節等現象。
在此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了解學生的心理,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模式,注重教學語言的趣味性,整合學習內容,使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同時,教師要鼓勵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建立小組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分享,有效互動,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這對學生終身的發展意義深遠。學習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品質得以提升的重要途徑。英語學習并非單一的死記硬背。相反,英語學習對學生語言思維的塑造,對邏輯思維的發散作用十分明顯。而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領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獨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加強學生英語素養之外,還應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意識滲透。這樣,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學習習慣得到了提升,同時完善了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實現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閱讀教學:問題、原則、目標與路徑[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7(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2014-03.
[4]張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英語教師,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