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佳佳
摘 要: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合唱教學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對小學生進行合唱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其演唱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其提升音樂藝術素養。但是,從當今小學音樂的教育現狀來看,多數音樂教師并沒有賦予合唱教學以應有的重視,進而使得音樂教學的質量無法得到明顯提升。對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合唱教學進行分析,旨在幫助小學音樂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并提升小學生的音樂興趣。
關鍵詞:小學教學;音樂教學;合唱;有效性
一般來說,音樂合唱是一種綜合男聲女聲的歌唱方式,其具有一定的聲音層次,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感情層次,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音樂教師,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學習合唱,不僅能夠提升其藝術修養,同時也能提升其情感的表達。因此教師一定要優化自身的教學觀念,重視合唱教學的地位,進而幫助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當前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師生對合唱教學的認識不足
當前,多數小學音樂教師都沒有給予合唱教學以應有的重視。多數小學音樂教師認為,小學生的音樂教學內容就是一些簡單的兒歌,或是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實施師生授受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意識不僅無法提升小學生的合唱能力,同時也會使得小學生喪失音樂學習的興趣[1]。
2.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在小學音樂的合唱教學中,多數教師只會采用一種教學方式:首先自己領唱,其次要求學生跟唱。這種教學方式千篇一律,不僅無法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加深小學生學習合唱的難度。
二、如何在小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實施有效性教學
1.培養學生對合唱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倘若學生自身對學習無法產生興趣,那么無論教師做多少努力都是沒有用的。因此,在開展合唱教學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提升學生對合唱學習的認知以及興趣。
舉例說明,當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和聲訓練時,首先應該確定自身是否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以及人格魅力。因為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低,教師自身所帶有的氣場是他們評判教師的標準。倘若教師較為和藹,那么學生就會加大對學習的興趣;倘若教師較為嚴肅,那么學生不僅會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同時也會對學習產生抵觸心理。
其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對歌曲進行欣賞,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黃河大合唱》時,可以事先通過網絡為學生下載相關的視頻,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2]。
2.注重對學生合唱技巧的引導
眾所周知,當歌唱團在開展合唱表演時,他們需要有不同的聲部,并且不同位置的表演者需要發出不同聲調的聲音,然后多個表演者之間還要有一定的默契,能夠無縫銜接彼此的聲音,提升整首歌曲的層次感,使得聲音出現和諧的情感。但是若想要達到這一點,其中需要學生學會許多技巧,比如:如何掌握氣息的分布、如何掌握發聲的高低以及如何掌握聲部的配合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告知學生這些方面的技巧,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減少學生的學習時間,促進其更好更快的發展。此外,教師也應該重視對學生訓練的程度,切忌為了急功近利而要求學生做過多的練習。對于音樂演唱來說,聲音是一切的基礎,倘若訓練過于頻繁,就會使得聲帶受損進而無法進行演唱。
3.發揮音樂器材的作用
當教師在實施合唱教學時,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進行伴奏,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音準能力。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演唱《七子之歌》時,可以先通過收音機等設備為學生播放原唱,使得學生能夠快速地對歌曲產生記憶,同時也能根據歌曲本身的合唱模式提升自身的合唱能力。其次,教師可以使用鋼琴等樂器幫助學生進行練習,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音調以及適合自己演唱的部位,進而提升音樂合唱教學的教學質量。
4.調整合唱教學的難度
由于合唱教學的要求較高,但是小學生的年紀較低,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降低合唱教學的難度。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聲部配合的合唱技巧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兩個聲部的合唱,當學生產生一定理解后,教師可以逐漸增加聲部的教學,加深教學難度。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順利地開展合唱教學,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3]。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學不斷深入的當今時代,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教學目標。在當今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同時也要提升小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合唱教學就十分有必要。對此教師一定要加以重視,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同時,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雪玉.試論如何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藝術教學,2015,5(11):84-85.
[2]周怡靜.新課程改革下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如何開展合唱教學[J].新課程教學,2013,3(6):25-26.
[3]楊錚錚.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合唱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4,8(16):58-59.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