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晴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8)06-128-02
摘要 中國排球尤其是女排所以能夠長期稱霸世界的根本原因,乃是我們擁有一大批思想品德好,技術能力強的教練和運動員隊伍。人才是第一資源,是比賽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構件。然而近年來中國排球即使是曾經所向披靡的中國女排,也因為人才上的青黃不接而境況江河日下,其前景著實令人擔憂,中國的排球將何去何從,這實在是一個應該提早謀劃的大事。人才是關鍵。不僅要著眼當下,對當今中國排球人才儲備情況做綜合的考察評估,盡早整合各領域優質人才資源,以便于給各種大型比賽排兵布陣,舉旗定向,確保排球事業持續發展另外,謀篇布局,培養接班人,做好排球事業傳承工作更是立足長遠,放眼未來的明智之舉。
關鍵詞 競技足球 核心力量 訓練路徑
一、后備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路徑分析
(一)后備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及其指標構成
不言而喻,這里的排球運動員后備人才相較于現役運動而言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年齡相對較小,可塑性較強,成長空間較大。簡單說,就是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后備人才訓練的首先條件是做好后備人才的選拔,這一點我們國家已經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不少學者也做了很有見地的研究,總體上,我們人才隊伍的選拔水平和世界水平大致相當且略有靠前。但不應忽視的問題是,我國對于排球人才的選拔多數時候是基于教練員的經驗上,也就是所謂“相人”上,而對于現代化信息和科技的運用相對較少,這是需要加以關注和重視的。
毋庸置疑,不同體育項目對于運動員核心力量的要求是存在差異的,以排球而言,運動員核心力量主要由以下指標有機構成,即“力量”、“速度”、“協調性”、“柔韌性”,將這些指標具化之后,就是對運動員“彈跳”、“移動”、“揮臂”、“協調”、“腰腹”和“力量”以及平衡能力訓練。著重提升排球運動“上肢”、“腰腹”、“核心區”、“下肢”的核心力量及其協調運用該力量的能力。與國外相比,我國對排球后備人才篩選和訓練存在理論性和方法論的缺陷甚至是錯誤,使得我國排球人才隊伍存在斷層的隱患,嚴重影響排球運動員運動技能的有效提升,制約中國競技排球健康發展。
(二)基于實驗結果的后備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路徑驗證
為了驗證筆者將在下文提煉歸納的排球后備人才訓練路徑的有效性,筆者采用“調研-訓練-測評-分析”的系統方法,以女子排球為主研方向,選拔12名女性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現將其相關基礎數據列表如下:
為便于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在訓前依據《中國青少年排球教學訓練大綱》及權威專家及學界翹楚建議制定的評估指標,結合自身對核心力量訓練的獨特認識,對運動員排球相關運動素質做了測試,并建立個人檔案;待三個月核心力量訓練結束之后,再進行二次測試,將兩次數據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并在橫向上與全國高水平排球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前后數據進行對比,以驗證筆者所提訓練路徑的有效性。在訓練方法方面,筆者主張并執行徒手練習計劃項目為主,目的是希望在不損害這些潛在的中國排球苗子身體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改善他們上肢、腰腹、核心區和下肢部位的運動能力。依照質變需要量的積累這一哲學原理,筆者將核心力量的訓練法制分為三個動作組,每個組都有針對性地訓練運動員們對應的肢體,尤其是力量的提升和整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第一組動作,主要是針對下肢和腰腹的,具體訓練項目主要有彈跳、蹬腿跳、抱腳仰臥起、仰臥起側屈、觸膝仰臥起;第二組針對的是運動員的上肢力量,相應的訓練內容有:俯臥撐、肘臥撐、橡皮筋俯臥勾腿啞鈴頸后推舉轉體、杠鈴臂彎舉和跑步;第三組是促成質變的關鍵組,核心力量訓練的主要項目包括俯橋、仰橋、側橋,背起側屈、仰臥舉腿,同時還要整合前兩組相關動作,進行必要的協調性訓練,項目選擇雙搖跳繩、跳起轉體為佳,最后做30m沖刺跑,完成一個訓練流程。要求每周的訓練量在3次以上,每次訓練的實踐不得少于1.5個小時,負荷量保持咋子運動員身體承受能力中等偏上的程度,然后做好數據記載,并根據數據推論和實際觀測對運動的數量和強度做科學合理的調整。
二、結果與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所選運動員核心力量訓練前后數據做比較分析,落實到具體的指標上,主要是對移動運動指標、協調指標、彈跳指標、揮臂指標、腹背指標、穩定性指標進行量化分析;同時,還利用芬蘭Good Balance平衡測試儀,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做數據測評,以進—步檢驗核心力量訓練的結果,進一步證明筆者所提路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如表2所示,經過約3個月的訓練,運動員移動指標向好發展,半米字移動成績提高了0.709,且P<0.05,36m移動0.546,30m跑則提升了0.43,P<0.05。這表明,這筆在為其三個月不到訓練周期內,就移動類核心力量訓練方法是卓有成效的。再看表3,衡量身條協調程度的雙搖繩跳指標均值顯示,運動員們進行核心力量訓練之后,跳繩的均值增加了3.63個,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步。
表4是對運動員們彈跳指標的對比數據。筆者這里著重對運動員們的立定跳遠、三級蛙跳、助跑摸高、助跑凈跳高度做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三個月的訓練之后,前述項目的成績都有顯著提升。對于彈跳,筆者主要采用的訓練項目是跳皮筋、收腹跳、跳繩、單腿跳、跨步跳等,并適度糅合跑步、跳高等動作,通過提高難度的路徑來刺激運動員自我潛能的挖掘。
俯橋、仰橋和側橋是對排球運動核心力量中的穩定性進行訓練和評估的重要指標。訓練前后的數據顯示:這三個項目的成績都有明顯的提升,分別為26.1/20.0和23.8,且P檢驗<0.01,差異非常顯著。這就是說,經過核心力量的訓練之后,備選運動員們的穩定性都有了明顯的改善,而這是玩好排球運動的前提和根基。
三、結論
實踐證明,筆者采用“調研——訓練——測評——分析”的核心力量訓練路徑,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可以大幅度改善中國排球后備人才的訓練效果,為享譽中外的中國排球奠定人才根基,是我們排球體育事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武器。但要說明的是,中國排球事業的持久發展,單純依靠運動員是不可想象的,在行內,我們需要多培養懂行的人,也就是競技排球從業者;同時還需要培育更多的愛好者,比賽是需要觀眾的,體育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也提醒我們要把注意力適當地轉移到排球的產業化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