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們的生活便是數學的大課堂,而數學課堂的種種素材也都來源于生活,可見生活與數學是密不可分的。所謂數學教學“生活化”便是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產生生活的共鳴,能夠學習數學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將枯燥的數學學科變得生動有趣,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文章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分析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探索
數學是思維的殿堂,然而在許多學生眼中,數學是“頭疼”的殿堂,一學起數學就開始頭疼,枯燥的知識點,抽象的概念都讓學生望而卻步,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知識點的變換讓學生頭昏腦漲。歸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依然采用著講授法進行教學,讓學生提不起學習數學的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學生無法將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將數學當作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一樣,沒有活用數學,發現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才讓數學學科變得枯燥無趣。因此教師將生活帶入到數學課堂當中,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生活化的快樂,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 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貼合學生學習特點,選擇學生生活中的事物作為數學課堂的切入點,將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變成課堂中的“數學”問題,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點:
(一) 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生活中的數學一直存在,需要我們有一雙去發現數學的眼睛。例如在教學“平行和相交”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去找到生活中的素材,看看在你肉眼可見的地方有沒有平行,有沒有相交?看看誰找的更多?這樣從生活中查找數學的形式讓學生充滿興趣,有的同學立馬找到了我們的門、窗上下兩邊都是平行的,左右兩邊也是平行的,而黑板的長與寬便是相交,椅子和地面的切點也是相交……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著手去觀察數學的知識點,讓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也通過去觸摸、討論等方式來突破“在同一平面內”這一難點。
(二) 創設生活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新課程改革后的創新教學模式,生活情境十分適用于數學課堂的情境創設,教師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生活中的現象、畫面、聲音都呈現在課堂當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對稱”這一知識點時,教師便可以走進生活,去拍攝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對稱,例如我們“工商銀行”的標志,一件衣服的展開、一塊餅干或是學生都喜歡看的電視……這些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當教師將學生生活中的圖片一一展示到課堂當中,學生感到有趣極了,教師每展示一副,學生很快就知道這些圖片在哪里,自己昨天還見到過,這樣的課堂生活化十足,也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無形中提升學生對數學生活化思考能力。當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對稱后,再讓學生自己去聯系生活,說一說你還發現什么生活中的對稱,對稱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索課文,學習對稱的概念。
(三) 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知識的學習不光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可以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數學解決問題,提升學生數學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比較數的大小”這一知識點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比一比班上男生與女生有多少?男生多還是女生多?用我們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在學習“生活中的估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商店中不同商品的價格,要求學生估算出購買5件商品需要多少錢?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利用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
二、 數學課外學習生活化
《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生活化教學時,不僅在課堂當中體現生活化教學,也要布置課外實踐作業,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一) 開展動手實踐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動手去運用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更好地把握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學習“長度單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測量一下生活中事物的長度,如我們的鉛筆、我們的橡皮擦、書本等等,在學習面積單位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測量教室的面積,去測量體育器材的面積,在學習統計知識后,教師讓學生去統計不同班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統計自己家庭中一個月需要用多少水費、電費,統計每天8點之前到校的人數……通過這樣的動手實踐,學生開闊視野,更好地走進生活,運用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發現數學的魅力,體會到運用數學的高效率,例如在統計時,如果大量的數據統計,學生依靠一個個地去比較會耗費大量的時間,但是加入了折線統計圖或是條形統計圖的形式,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數據的比較,提升知識的運用效率,讓學生習慣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二) 布置生活作業
生活實踐作業可以讓數學課堂延伸到我們生活當中,教師可以貼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生活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完成作業,既能夠在團隊中掌握數學知識,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更有利于小組中的后進生參與其中,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在教學“平方米的認識”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如果將我們的操場全部都鋪上草坪,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坪?”由于我們的操場是一個不規則圖形,針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計算,需要學生討論去解決這個難題。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這項生活實踐作業,并給學生兩天的時間去交流、討論,看看兩天之后有哪些小組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的生活作業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參與,將數學延伸到生活當中,有的小組認為可以先將我們的操場當作是一個規則圖形去計算面積,然后再減去不規則的部分,就可以知道操場需要鋪多少草坪了。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 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引進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讓學生找到生活中的共鳴,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自己學習的數學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提升學生數學應用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婷.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讀與寫,2017,14(32):143-146,149.
[2]孫雨.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上旬,2016(4):326.
[3]陳秀靈.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數學大世界(下旬版),2017(7):28,27.
作者簡介:
柴長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黃羊鎮橫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