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謝道奇
摘要:本文通過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的準備過程和參賽經歷,談談信息技術在目前高職高專教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用恰到好處的信息技術設計和革新我們的教學,提升教學水平。
2015年,我有幸代表湖北省參加了“鳳凰創壹杯”全國信息化教學比賽并獲得三等獎。這次比賽提供了難得的與全國各地的優秀選手切磋和交流的機會。其中最大的收獲不是獲得獎項,而是整個比賽的準備過程和參賽的經歷對我素養的提升,以及促使我反思如何順應“互聯網+”的趨勢,讓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到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提升教學水平。下面我就本次比賽從教學設計依據、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效果反思四個方面做一個經驗分享。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比賽;教學設計;經驗分享
一、 教學設計依據
(一) 選題
這個比賽是對特定任務或模塊,即90分鐘的內容進行設計,出自于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中的某一章節、某一單元,一定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確認是教學大綱重難點的。
(二) 教學對象分析
即分析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如學生是幾年級、專業背景特色等。即使是基礎課也要融入專業課的教學,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一個高數老師教微積分,由于教的是汽車專業,將曲率的概念與汽車的內輪差相結合,理論聯系了實際;一個中職數學老師教授“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由于帶的是旅游專業學生,上課時給學生導入了“東方之星”沉船事故的新聞視頻,提示提高旅游安全防范意識對導游從業人員來說至關重要。班上同學馬上要帶團從威海到大連,此行會不會受到臺風影響?該老師將問題提煉出來,并用動畫生動再現,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問題。我覺得這兩位老師很好地將基礎課教學與學生的專業背景聯系起來,引發了學生的共鳴。
二、 信息化教學手段
(一) 定位明晰:信息化教學設計
不僅僅是教學設計,而是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是將教學放到信息化的平臺上,讓教學更高效,更有趣,更利于學生接受。大賽的精神是合理利用信息資源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不是畫蛇添足,而是體現信息技術的不可替代性。我們的學生不喜歡干巴巴枯燥的講解,他們更注重形象思維。我們要盡可能地把重難點知識變為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等,激發他們的想象。我看到有個化學老師用到了模擬仿真技術,把枯燥的化學式變成了一個個動態的分子、原子,學生點擊并自由組合這些分子結構,就可以生成相應的化學式,系統判斷正誤,非常有趣。英語教學的模擬仿真軟件有人機對話,系統可以識別語音并能糾錯,這就避免了有些學生開不了口或不喜歡當眾說英語的尷尬。這些都能讓學生在模擬實踐中發現樂趣,生成成就感,有著傳統講授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二) 教學媒體的選擇和應用
究竟選擇什么樣的媒體來組織你的教學是恰如其分的,這是本次大賽考查的重點和關鍵所在。下面談談我的創作思路。剛接到參賽通知時,真有點趕鴨子上架的味道。因為我們平時確實沒用到什么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像什么PPT展示、視頻播放,都是很傳統老套的,不具備前瞻性。于是我臨時想到了用一個教學平臺來組織我的教學。當時有老師還提出質疑,說這會不會與現實不符,有夸大其詞之嫌?但是我一想啊,藝術本來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只要這個事物是合理存在的,我們就可以大膽設計,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理想也可以照進現實。但對于作品里提到的聯機討論、相互評價和遠程在線學習這些功能是否能這樣實現,我心里還是沒底。于是我百度搜索“教學平臺”,結果出來幾十家。我聯系了一家客服,咨詢他們的平臺有哪些功能。客服回復說,不是我們有什么功能,而是您有什么需求,我們會根據您的需求和授課對象,為您量身定做這么一款軟件。這下我就放心了,我課件里所描述的功能基本都能實現。
事實證明,這樣做也是對的。在全國比賽中,我發現教學平臺的應用很廣泛,幾乎成了各參賽選手教學設計的標配,基于這個教學平臺,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課程資源、仿真學習軟件和評分系統。而且現在的教學平臺也較傳統的功能做得更為強大,受到的限制更少。傳統的,只能在機房、語音室,教師端和學生端形成一個局域網,教師端控制學生端。現在還延伸開發了與之相匹配的在線學習系統。出了機房教師仍然可以把教學資源放在系統平臺上,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還可以在線與老師、同學討論交流,老師也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一來這個課堂的范圍就更大了,幾乎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當然,我們也可以開發手機的APP應用、云班課、公眾號等信息化手段作為補充,我們上課也不用局限在機房,用手機、iPad,就能實現簽到、聽課、答題、打分。以后Wifi校園全覆蓋了,軟硬件條件達到了,這些都能實現。我覺得這個比賽需要我們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頭腦,基于現在大膽地對將來的教學新模式進行設計,只要它是合理存在的,都能放到我們的作品中來。
我們湖北的老師在教學內容和流程上的設計還是比較下工夫的,但是對信息化的應用還是不那么熟練。不像北上廣那邊很開放,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已經很普及、很成熟了,老師們上課用的是電子白板,學生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或iPad。相比之下,中部地區就稍顯封閉和落伍了。但是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除了在教學內容上下工夫外,也要提高對信息技術應用的敏感度。
三、 教學過程設計
(一) 注重教學流程的邏輯性
教學流程是教學內容和手段組織的脈絡。這個流程要有邏輯性。每一個教學環節要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前面環節是后面環節的鋪墊,后面環節也能反映前面的環節。并且時間分配合理,突出重點環節。教學內容的選定上要盡可能的簡單,力求少而精。評委歡迎的是抓住一個點,然后把這個點挖得很深,并且讓這個點在信息化的平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很多選手在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很多很雜,看似很炫酷,其實是不可取的,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
(二) 評價方法
目前提倡的是“過程化評價+結果化評價”,要求評價手段多元、實時、隨堂,并且是用信息化的手段來評價。現在的評分系統很智能,學生在各個環節的學習都會被計分,最后能生成總評分數,還能生成學習分析評價報告,顯示學生的哪一部分、哪一環節是薄弱項,還要加強學習。
四、 教學效果反思
既然應用了信息化手段,那就應該總結與傳統教學的差異,這就又回到設計的初衷:恰到好處的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是如何讓你的教學更加高效、生動、有趣。我總結的就是信息化的教學平臺可以讓老師退居幕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這能彌補傳統課堂里學生離開了教師沒法學習,走出了教室即放棄了學習的僵化局面,讓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成為新常態。
五、 結語
比賽是結束了,但比賽引發的思考是長久的。這個比賽就是要喚起我們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意識,用新媒體來改革創新我們的教學,響應政府“互聯網+”的號召,讓教育無處不在,讓學習隨時隨地。
參考文獻:
[1]熊美珍.信息化教學大賽對高職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的思考[J].才智,2017(36):134-135.
[2]唐文晶.試論信息化教學大賽對職教教師能力提升的拉動作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0):52-55.
作者簡介:
王婷,講師,湖北省武漢市,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基礎課部;
謝道奇,湖北省武漢市,武漢華信聯創技術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