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將軍飲馬模型解法的探究和拓展應用,在建立模型、完善模型、打破模型、再建新模型的過程中,讓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解題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關鍵詞:探究解法;拓展應用;創新意識
近幾年中考和高中自主招生數學試卷中,經常出現動點在某圖形上運動,求線段和的最小值問題。動點在直線上,兩定點在直線同旁的兩線段和的最小值問題,是我們熟悉的模型,也是初中幾何中求線段和的最小值常見數學模型即將軍飲馬模型。
當動點軌跡由直線變為拋物線或雙曲線時,如何求兩線段和的最小值呢?能否從將軍飲馬模型解決方法中得到啟發,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呢?下面舉例說明將軍飲馬模型解法的探究過程和其解法的拓展應用。
探究解法
一、 動點軌跡為直線(將軍飲馬模型)
例1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A(2,3),B(5,2),在x軸上求一點P,使PA+PB的值最小,并求最小值。
評注:方法一是對稱轉化,通過作一個定點關于x軸的對稱定點,轉化為兩定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問題,利用兩點之間距離最短將問題解決,本題也可以作點B關于x軸的對稱點。
方法二是恒等變形轉化,將線段長用兩點間的距離公式表示,利用代數恒等變形(相當于配方)得到新的兩點間距離,根據數形結合思想可知,其實質是作點A關于x軸的對稱點C,從而把直線同側兩線段之和轉化為直線異側兩線段之和,再利用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來解決。本題也可將(x-5)2+(0-2)2變形為(x-5)2+[0-(-2)]2。
拓展應用
二、 動點軌跡為拋物線
分析:要求△KFN周長的最小值,FN的長為定值,需要求KN+KF的最小值。對比將軍飲馬模型,定點F,N都在拋物線一側,不同的是動點軌跡是拋物線,能否像將軍飲馬模型一樣作對稱點呢?
顯然不能,能否像方法二那樣,利用恒等變形轉化,在拋物線的另一側找一點M,使得KM=KF或KM=KN呢?如果可以,當N、K、M或F、K、M共線時,KN+KM或KF+KM最小,KN+KF的最小值問題就解決了。
評注:這里的點F和直線y=114很特殊,高中學完圓錐曲線之后,就知道這個點是拋物線的焦點,在拋物線的對稱軸上,這條直線是拋物線的準線,拋物線上任意一點到焦點的距離與這點到準線的距離相等。這里兩定點中有一個焦點,如果已知的兩個定點中沒有一個是焦點,問題就不能這樣轉化了。
本題的恒等變形就是配方,配成關于x-1的代數式,這里1是拋物線焦點的橫坐標,最后變形為x2-2x+4-114,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從而將線段KF轉化為拋物線異側垂線段KM,然后利用垂線段最短解決本題。
三、 動點軌跡為雙曲線
例3(黃石市中考題改編)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點A(-2,0),B(0,2),N(0,32),P為反比例函數y=-1x(x<0)的圖像上一動點,PM∥x軸交直線AB于M,求PM+PN的最小值。
評注:高中學完圓錐曲線后知道,這里點K是雙曲線的焦點,在雙曲線的對稱軸上,直線AB是雙曲線的準線。過P作PH⊥AB,垂足為H,PKPH=2叫作雙曲線的離心率,本題PM=2PH因此PM=PK。
幾點啟示
1. 本文通過探究將軍飲馬問題的解決方法,并將方法應用于動點軌跡為拋物線和雙曲線,蘊含了豐富的數與形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可以看出即使比較復雜的問題,所用的知識也是簡單而基礎的問題,因此教學中教給學生解題方法時,要與學生探究所給問題與基本問題的聯系,使學生能夠說出為什么這么想,用到哪些知識等,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2. 構建解題模型,并在不同的情景中應用模型解題,有利于學生把握問題的本質,舉一反三,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批判性,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簡介:
李繼丹,湖北省仙桃市,西流河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