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恩
摘 要: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細節比較多。教學過程中要能通過學生的預習、自查和練習等環節來捕捉學生的信息反饋,分析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然后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彌補知識漏洞,最終實現提升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數學;反饋信息;指導策略
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同學課堂知識也聽懂了,平時練習也做好了,但是考試中往往會出現很多失誤。很多學生往往覺得這是粗心造成的,其實不然,這“粗心”的背后是知識漏洞在作祟。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比較強的學科,需要注意的細節問題也比較多,不能只是粗枝大葉、模棱兩可。這就從客觀上要求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結合他們的反饋信息捕捉知識漏洞,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和引導,如此知己知彼,才能有效提升課堂認知效率。鑒于此,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說一說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怎樣捕捉反饋信息,彌補學生知識漏洞,提升課堂效率。
一、通過預習,捕捉認知反饋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提前熟悉課堂知識的過程。通過預習學生能圈點出知識的重難點,提升課堂聽課的效率;教師也能根據學生的預習反饋,認識到他們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比如,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時,學生經過預習能運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課堂伊始,我留出幾分鐘讓學生反饋預習所遇到的問題,發現“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能計算那些不能直接測量到的物體的高度和寬度”,然而與實際生活結合比較緊密的問題,學生往往找不到對應的相似三角形。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調整課堂指導學生學會提取有效信息,通過示意圖進行數學分析。如:比較常見的通過容易測量的實物的高度及影子來計算不能測的物體的高度時,通常是借助陽光來構建兩個相似直角三角形。這樣學生一畫示意圖就一目了然了。
二、鼓勵自查,反饋自身問題
數學新課標告訴我們,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激活他們主動自查、主動反饋問題的意識。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明,能正視錯誤資源,及時結合學生在自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啟發和指導。
還以初中數學“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來說,通過前面教學的指導,學生普遍都會借助日光和影子以及已知物體的高度來計算未知物體的高度,但是有位同學卻一時腦筋轉不過來,在長度問題上犯難了:已知欄桿短臂長1米,長臂長16米,如果短臂端點下降0.5米時,長臂端點應升高多少米?這個問題也比較簡單,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不要一頓責罵,而要正視這個問題,通過鼓勵和指導,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示意圖,找到兩個相似三角形,從根本上矯正錯誤,填補該知識點的漏洞。
三、問題陷阱,尋找知識漏洞
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學生抱怨:這么簡單的題,咋考試的時候就沒想到呢!分析試卷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往往是對細節問題的疏忽造成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重視細節和邏輯的意識,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陷阱問題,誘導學生犯錯,讓他們“吃一塹,長一智”。
譬如,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時,學生掌握了在陽光下通過影子和實物構建相似三角形進而相似求高的技能。但是有的學生可能忽略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在同一時間的陽光下,不能是一個陽光,一個其他角度的光源,也不能是一個上午的陽光,一個下午的陽光。為了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出題:小明想測得楊樹的高度,上午他測了自己的身高和影長以后,有事走開,等下午回來測得楊樹的影長,以此兩個三角形進行相似求證,這樣對嗎?學生經過思考就會認識到,兩個不同時間太陽高度角不一樣,所以形成的兩個三角形不相似,無法運用該方法求得結果。
四、動手實踐,彌補能力不足
常言道:實踐出真知。數學除了有很強的邏輯性,還有很強的動手實踐要求。初中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緊密,為了完善學生的形象認知,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多動手實踐,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完善理解,彌補認知漏洞。
比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很多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問題很疑惑,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們通過實踐探究來證明。學生經過拼接折合,最后發現任意三角形的三個角頂點都折到三角形底邊上,發現正好重合,這就很好地證明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通過動手實踐,很多數學問題就能返璞歸真,給學生產生形象的認知和理解,有效規避認知誤區,全面提升數學素養。
本文是我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捕捉反饋,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的分析和探究。總的來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要能隨時切合學生的認知動態,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能適合全部學生的認知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能注意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反饋,唯有如此方能面面俱到,摸清學生的知識盲點,針對性地彌補學生的知識漏洞,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林峰.通過錯題資源完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5(6).
[2]王立海.初中數學概念課教學反饋行為比較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