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攀峰
摘 要:近年來,信息化教學方法逐漸普及,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也在不斷提高。而新課標的實施也對初中數學的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教學。采用翻轉課堂,不但能夠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翻轉課堂;初中數學;數學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的課堂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空間和時間上的學習需求。
一、翻轉課堂和傳統課堂的差異
翻轉課堂是一種比較新型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兩者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流程的差異
翻轉課堂教學,主要就是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傳遞學習的實質。也就是翻轉課堂省去了教師在講臺上講課的過程。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將需要在課下完成的作業放到課上完成,這也是翻轉課堂最大的特點。在翻轉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共同協作,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這也徹底顛覆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
2.教學形式的差異
傳統課堂的教學大都是以班級授課的組織形式為主,但是在翻轉課堂上,問題是教學的基礎,也就是通過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且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這種形式的教學,還能根據學生不同的需求實現個性化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潛力,真正實現教學目的。
3.師生角色的差異
利用翻轉課堂進行教學,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會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管理者,還是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過去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但是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變成了主動探索知識的學習者。翻轉課堂真正將學生當成了課堂的重心。
二、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明確教學目標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明確教學目標是保證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更加合理的教學目標。比如,在進行指數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在翻轉課堂的應用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者,主要引導學生找到重點的學習內容,并且明確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全面地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更加熱烈地進行討論。另外,現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教師可以利用其優勢,在課堂之外和學生保持交流和互動,讓學生對數學有更多的熱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2.自主學習,感悟所學知識
作為初中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教學視頻進行觀看,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學生也需要根據自身的基本情況來制定一套切合實際的學習計劃,并根據學習情況來對視頻進行暫停和回放,通過自主研究的學習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例如:函數y=kx2+k-2為雙曲線圖象,并且其分布于第二、第四象限之內,試問其K值是多少?教師就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更好地加深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
3.內化課堂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來引導學生課上對教學視頻進行觀看,并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教師為學生制定具有思考意義的問題,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本情況來進行問題的選擇,從而達到內化課堂教學內容的目的。例如:可以通過何種方法來判斷某個已知函數是否有反函數?如果存在,試求其反函數。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自行分組進行討論,小組內成員可通過組內對話、辯論等方式來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4.課堂知識的評價與反饋
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小組協作、自主探究及作業的完成情況等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評價。通常情況下,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一般是教師、小組內其他成員、學生一起來進行評價,此時既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其目的是為了完成對學生的定量、定性評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評價結果來對課堂教學的內容和方式進行調整,以更好地確保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育改革也在一步步展開,對初中數學的教學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地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學模式進行大膽創新,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7):56.
[2]吳萬嶺.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適應性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4):74-76.
[3]丁玉梅.淺談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J].學周刊,2017,14(14):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