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英
摘 要: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豐富多樣,無所不包、林林總總、生命力強,沉淀了精神文明精華,傳承了民族情感和智慧,語文教學是實施語言文化、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初中生的人生觀、文化觀與價值觀處于初步形成階段,結合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在學習活動、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分析、文本內容解讀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開闊視野,培養道德修養與學習習慣、語文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實施途徑;語文素養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博大精深,涉及倫理規范、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族心理、民俗民風、語言文字等內容,傳統文化蘊涵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深刻影響著國人的行動、情感與思想、價值判斷、文化信仰,是立人之本與立國之基、精神家園。初中生心智不成熟,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傳統文化教學,可讓學生全方位及多角度了解傳統文化,感知偉大的民族成就與智慧,培養優秀文化品格、高尚道德品質、健全人格、和諧個性,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認同感,激發初中語文課程學習興趣。
一、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
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古詩詞等記載了中華文明,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靈魂豐滿、思想上乘。教師應理解教材,品味及解讀文化典籍,找準傳統文化切入點,立足于課堂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鑒賞文章、傳授語言及文字知識,同時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現實意義、思想高度、優秀品質,以古為范,利用傳統文化氛圍、氣息熏陶學生、鼓舞學生,提升意志品質與道德情操。例如,教學《出師表》時,可分析鞠躬盡瘁的忠君思想;教學《竹影》《散步》時,深度分析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利用傳統美德感染與熏陶學生。在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時,應注重創設相應的文化情境,增強課堂中的傳統文化氣息;同時以教材為基點,引導學生延伸閱讀其他同類題材作品,進一步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教學《安塞腰鼓》時,可為學生播放激情澎湃、動感奔放的鼓聲、畫面,利用視頻傳遞安塞腰鼓宣泄的力量及奮力搏擊之美,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文化習俗、民族服飾與民族精神。教學《狼》后可讓學生閱讀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此外,可分析教材中提到的傳統節日,通過深度挖掘傳統節日文化追尋民族傳統文化。教材文本中通常會征用或選取一些相對獨立、靜態且具有人文意義的節日,利用特殊節日加深人文厚度,襯托人物命運與性格。例如,《孔乙己》中提到中秋、端午、年關等時間節點,有力襯托了人物的窮困潦倒與悲劇命運,增強了悲劇色彩。教學時可讓學生查詢中秋節、端午節相關信息,如節日別名、來歷、涉及到的著名人物、傳統習俗等,整理查詢到的資料,并在課堂上交流。通過交流加深了解傳統習俗、文化淵源、文化藝術,同時拓展相應的傳統節令文化、飲食文化及婚嫁文化等。
二、傳統文化的長時熏修
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潛移默化、時時浸潤、長時熏修,只有做到長時熏修,才能宣揚倫理綱常、仁義道德、民族風俗等傳統文化,弘揚與繼承文化精髓,有效教化人心,讓學生品味到文化的“真”與“韻”,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為使學生得到傳統文化的長時熏修,應將傳統文化全面滲透到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中。例如,教學《散步》時,先讓學生仔細通讀課文,在通讀課文后向學生提問“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暢談傳統文化中的“首孝悌”,引入《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引導學生回憶親情的溫暖與父愛母愛細節,結合“入則孝”討論怎樣做才能成為孝子,學會孝順父母。教學《贈從弟(其二)》時,可讓學生說說自己理解的“悌”與手足之情,隨后逐漸由古詩中的勉勵堅貞自守過渡、延伸到兄弟手足之情、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關愛,說明傳統文化的“悌”彰顯出的人倫美、人情美與人性美。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回憶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情景,并用神情、語言、動作等細節描述手足之情,加深對“孝悌”文化的理解。練筆與寫作能促使學生深入反思傳統文化,起到反躬自省作用,督促學生修正自身行為與提升修養,從而提升傳統文化影響力??勺寣W生利用積累的古詩文名句以周記、日記形式記錄生活與學習中的收獲、反思,多設置以送別、思鄉及愛國等為主題的寫作訓練,以長時熏習與浸潤文化的芬芳,利用傳統文化不斷反省、警策自己。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構成了國民的精神支柱與文化基石,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文化傳承是語文課程教學本體目
標。實施傳統文化教學時切忌舍本逐末、浮躁或庸俗化、膚淺化、功利化,應循序漸進、潛移默化、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水到渠成,讓初中生能深入理解與感悟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明確傳統文化的知識性、文學性、思想性,教會學生協調傳統文化學習中的專研一經與博覽群書、必求甚解與不求甚解、出乎其外與入乎其內,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現實轉化、時代轉化處理,通過實施傳統文化教學切實訓練及培養語言能力,提升審美力、想象力、理解力與感悟力。
參考文獻:
[1]黃曉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
[2]國君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探究式滲透之思考[J]. 才智,2013(12).
[3]李永香.小學語文評價改革之我見[J].赤子(上中旬),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