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在高校中得到廣泛運用。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機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并提出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優化路徑,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提升路徑
互聯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主要載體,對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開展有著重要影響。互聯網對我國高校學生的思政工作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導致了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的產生。為了保證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各高校應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互聯網環境法制宣傳力度,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政治教育面對的機遇
(一)擴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時間與空間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展開的時間與空間隨著教育資源的共享性以及互聯網的開放性的發展得以推動。從空間角度而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操作空間有限。在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在傳統課程中實施,還可以利用移動手機終端作為網絡載體,對學生進行自由空間教學。另外,在傳統教育活動中,教學資源共享受到限制,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可以在網絡完成不同范圍的資源共享。從時間角度而言,互聯網打破了傳統教育固定式時間限制。高校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形式隨時隨地向老師請教,完成了學生與老師間的無障礙交流。
(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傳播途徑具有立體化與多樣化的特征。首先,網絡載體的移動性和信息傳播速度優勢,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方式,為高校學生的資源共享提供便利;高校學生能夠及時從網絡上獲取最新教育信息,大大縮減了教育內容傳播周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其次,受傳統師生觀念影響,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溝通,老師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老師可以借助網絡途徑,拉近與學生撿的距離,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強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具有局限性,其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廣播、書籍、期刊等途徑,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資源廣,更新速度快,豐富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內容,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學的局限性。高校學生擺脫了固定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思想政治教學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網絡對高校學生的思政工作產生了消極影響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高校學生群體對網絡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清楚認識到,互聯網上所存在的多元化的價值觀與負面信息資源等問題。這些問題對高校自制能力差、社會經驗不足、辨別能力差的學生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對高校學生的思政工作的開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制約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
(二)互聯網容易引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互聯網的新穎的視覺效果與豐富內容展現對高校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由于高校學生對網絡的過度沉迷,給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容易引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網絡具有較大的虛幻性,導致高校學生過于沉迷于網絡中的虛幻世界的滿足感,難以自拔。網絡中的許你世界與現實生活有著較大的反差,容易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三)互聯網易使學生陷入誠信危機
互聯網自產生之初,就具備著虛擬化、隨意、多元化等特征。在實際運用中,高校學生往往抓住互聯網這些特征,使用匿名、不同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因為網絡交流真實身份無人查證,高校學生存有僥幸心理,從而走上欺詐犯罪的不歸路。這一現象導致學生的網絡交流陷入誠信危機。
三、推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優化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應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嗎,掌握互聯網發展方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堅決抵制消極意識形態的入侵,利用互聯網優勢,推動社會主義價核心值觀的廣泛傳播。
(二)增強互聯網環境法制宣傳力度
目前,犯罪分子利用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功,在互聯網發布各種不良信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對此,高校應增強互聯網環境法制宣傳力度,強化學生的自身法律意識和網絡環境法制意識,積極倡導學生主動維持網絡環境,遵守網絡秩序。
(三)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應該開始由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轉變。高校應將單項教育方式轉變為雙向互動方式,將被動的學校方式轉變成主動學習。盡快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四)建設學生干部的網絡化隊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建設建設學生干部的網絡化隊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首先,要積極吸收素質高、能力強的學生干部,完善隊伍建設。另外,高校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制度,激勵學生干部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侯廣斌,王穎.互聯網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德育),2017,4(2):17-20
[2]游敏惠,唐妮霞.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課題名稱:“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創新研究
課題號: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6SKSZ050
作者簡介:
王醫復,女,1985.10.20—,漢,助教,碩士研究生,體育文化、體育新聞傳播、體育史,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