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學理念的進一步更新,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家庭教育在孩子人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作為教育事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幼兒教育對兒童幼年的健康成長和日后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研究幼兒教育心理學課程,就是研究家長面對兒童教育時的活動。在家庭教育中引入心理學教育,可以正確指引兒童進行健康的心理發展。本文研究了如何把心理學帶進兒童的家庭教育工作中,為指導家長正確進行幼兒教育提出建議,以期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心理學;幼兒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自古以來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傷仲永”等故事,都體現了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問題頗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視了對孩子進行人格培養,導致孩子的心理發展很不健全。我國教育部門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密切合作,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由此可見,抓緊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有多么重要。家庭是幼兒成長最為首要與關鍵的場所,家長與幼兒親密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家庭教育對于幼兒發展的深刻影響。針對幼兒的心理教育,家長由于繁重的工作和過少的了解,經常會感到束手無策,此時幼兒園正是承擔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最佳場所。
一、家庭教育與家庭教育指導工作
學者們普遍認為,家庭教育存在廣義家庭教育和狹義家庭教育狹義之分。狹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單方面對其子女進行教育行為以及對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廣義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式教育,即在家長通過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到家長自身。
美國心理學家Adler等提出過“Parent Education”的相關概念。翻譯成中文,我們可以理解為“父母教育”或“家長教育”。言外之意,也就是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所謂的“父母教育”,即是對包括父母在內的家長進行教育,使其懂得作為家長應該盡到的責任,以及家長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引入心理學的必要性
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在教師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時,常常由于家長和教師理念不同、教育意識不一致,導致家長在接受指導方面顯得漠不關心。心理學能夠分析家長的心理行為,從而有機協調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教學工作,對幼兒的心理教育達到健康的水平。
三、如何在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引入心理學
1積極開展家長心理課堂
幼兒園在進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時,能夠和家長達成共識,才能更有利于對幼兒進行心理教育。首先,要讓家長明白什么是“家長心理課堂”,即開展家長教育的普及活動。雖然到目前為止,針對家長心理課堂方面還是沒有具體的相關闡釋,但毫無疑問的是,開展家長心理課堂是對家長普及幼兒教育的最好方式。家長心理課堂主要針對幼兒的家長進行心理學方面的闡釋,使家長們注重孩子心理發展的規律,幫助家長解讀孩子的行為,能夠有效促進家長對幼兒進行科學的教育,確保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開展家長心理課堂,一方面能夠為家長提供對子女進行心理教育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家長自身的心理素質,所以家長心理課堂也可以理解為家長的成人教育。
2在指導中融入共情概念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研究指出,共情是一種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雙方通過共同情感角度思考問題,對結果有一致的認識,那么問題即便不能解決,但至少能夠讓雙方達成共識。幼兒園想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首先就要和家長建立起友好的交流關系,這樣才能讓家長在幼兒心理教育中跟上學校的步伐,從而達到幼兒心理教育的共識、共行。以往的經驗和教育實踐都表明,由于家長和教師兩個群體上在教育背景、思維方式上的差別,導致教師和家長不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合作機制。之所以要在幼兒園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引入共情概念,就是為了讓教師深入家長的主觀世界,了解家長的感受和立場,通過共情意識來協調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指導工作,推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順利進行。
例如,有些家長因為正處于事業發展期,對于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沒有時間顧及孩子。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和家長進行合適的溝通,引導家長多對孩子進行關注,及時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教師可以根據家長的條件作出相應調整,充分使家長理解教師對待孩子的責任心。對有些存在教育力不足的家庭,教師雖然不能提供學歷支持,但仍要擔負起教師責任,對家長積極進行教育講解,耐心地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從而使教育能力有所欠缺的家長能夠聯合起學校,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3通過ABC理論指導情緒教育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情緒理論”。這套理論認為,兒童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造成的結果C,不是由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經受這一事件的兒童對它有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產生了錯誤的信念B所引起的,這就是著名的ABC 理論。積極的認知方式對于控制情緒和調節行為具有正影響,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學校應當及時介入家長的情緒管理,有效引起家長的情緒認知,從而讓家長正確處理自我行為,有效調節教育。
例如,有些家長在情緒控制方面做得特別差,間接地導致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這種消極行為,導致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錯誤的認知。雖然教師可能“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是在家庭教育指導中,教師要勇于站出來指正家長的錯誤,避免因為家長過于情緒化的管理,而耽誤孩子的終生發展。
四、小結
加強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理論探索, 對于幼兒的終身發展具有現實意義。有效融入心理學是現今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一個關鍵突破口,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新理論、新經驗值得我們研究。全體教育人員應當繼續展開相關研究,以實現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質量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何瑋. 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應當融入心理學[J]. 新課程·上旬, 2017(6).
[2]姜永杰. 心理學視野中的幼兒入園適應探析[J]. 幼兒教育, 2016(Z1).
[3]韓筱竹. 對新形勢下開展幼兒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6(1):73-74.
[4]桑吉草. 淺談從兒童心理學視角下分析幼兒教育問題[J]. 職工法律天地,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