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姣
摘要:導學案就是教師為了指導學生更好的進行數學學習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學案編制時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數學學習能力等相關因素,可以說學案是教師引導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媒介,對于中學生數學學習十分有利。
關鍵詞:初中數學 導學案 應用
導學案可以說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代表著將要達到的目的地。為了讓學生主動地學、高效地學、扎實地學,在實踐中發現使 導學案效益的最大化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一、導學案的編寫要求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當前中小學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開始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策略的培養,不少學校已經開始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希望能夠更好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導學”的概念由此進入教育教學之中,部分學校從教學目標設置以及教學設計等方面開始改造教學的過程,但這種改造效果比較有限,學生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基于此學案導學開始進入教師的視野,學案導學模式之下,學案的編制是重要內容,教師在編制學案時首先應明確數學學習的目標,然后詳細的梳理中學數學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能夠清晰的了解到所有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了讓學生能夠全面的構建知識體系結構,了解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教師還應該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情況進行具體的介紹,此外,創設數學學習及問題情境,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能夠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自主學習意識及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的進行探究思考,學案中還應該包括一些比較科學的學習方案及學習策略;為了方便學生學習活動的評價與反饋,學習效果檢測的材料必不可少;學案與講義、學習輔導用書等等相關材料并不是同等概念,編制時需要將它們區分開來。為了提高學案編制的質量,教師必須明確教材以及課程標準要求,具備豐富的教育及心理學知識,能夠將其應用到學案編制的過程中。
二、如何用好導學案
1、加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出于使學生更加優質的完成知識的獲取和內化過程的考慮,應在授課環節采取多元化的授課手段,而并非單純的禁錮于乏味的言語表達。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堂授課環節進行展開,將原有的直入公理、公式的驗證性教學,轉化為現有的開放性教學,即將公理、公式的發現、探索、產生過程作為授課的重點,使學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知識的由來,并在此基礎上,推動學生對所學知識加以實踐,從而更好的完成數學學習。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證明》一節,在進行課堂教學的課程中,先在黑板上寫下:“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四個已經學過并被證明過的公理,并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已學知識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推斷,在規定時間結束后,記錄下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并且可以通過上述四條公理證明的“結論”。
2、強化基礎,突出知識練習
將導學案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應將教學大綱中的基層內容同學生能力提升的目標加以綜合性考量,進而做出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在初中數學學科的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授課目標并非單純的局限于上述范圍,而是要在上述范圍的基礎上,融入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目標。因而,將導學案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既要涵蓋教學大綱的基層內容,又要涵蓋與之相關的典型案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一節,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學生發放兩個完全相同的不等邊三角形紙片,并讓學生自己動手,看能組合拼合成什么特殊形狀,并可以繼續提示“是否能拼合成平行四邊形”,當學生動手操作之后,對于通過自我努力,組合成平行四邊形的同學,可以要求其總結出自己對于平行四邊形的具體性質的看法。通過實踐環節,學生對于知識的具體特征形成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領會。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實踐情況和反饋情況,將易錯點加以整合,做成典型知識鞏固手冊,使學生提升理論的實踐能力。
3、注重新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
將導學案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的過程中,教師應著重關注所學知識同新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性,使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將其應用于新知識的了解和內化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經過深入的思考,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動性自發性的獲取知識。在所學知識同新知識之間具有天然的關聯性——所學知識是新知識的重要根基,將過去所用的學習法和所學的知識加以融合,可以很好的應用于新知識的獲取當中。同時,利用導學案的輔助功能,完成新知識的獲取過程。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證明》一節,如上所述,在進行課堂教學的課程中,先在黑板上寫下:“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邊及其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兩角及其夾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相等、對應角相等”四個已經學過并被證明過的公理,并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已學知識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推斷。因學生所要托段的結論即為所說的新知識,而黑板上羅列的內容即為所學知識,二者之間具有天然的內在關聯性,通過此種教學內容的設計,可以使學生將已掌握的方法應用于當下,實現當下學習的目標。
4、初中數學導學案的鞏固訓練與變式提高
將導學案融入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環節,需要有相應的課堂測驗作為反饋,即利用課堂測驗考查學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師的授課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九年級下冊的“二次函數及其圖像”一節,在進行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先在黑板上寫下: 六個二次函數方程,并為學生留有7~8分鐘的時間,讓其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留個二次函數的圖像,并且需要向學生強調一點,所有的圖像均需在同一個坐標系內完成,在規定時間結束后,可以邀請幾名同學在黑板上展示繪圖結果,并讓臺下同學自由點評。待全部點評更正完畢,可以依據二次函數圖像的位置以及開口幅度等進行性質和規律的總結。為了加強課堂教學效果,可以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對學生進行有關“二次函數及其圖像”的測驗,從而檢測學生的聽課效果,從而有利于教師以此為依據做出相應的調整。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是舞臺,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誘”學生“維”,“導”學生探究,“變”課堂為學生探索、發現、創造的場所,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把學習數學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探索和一種渴望,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