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華
摘要:教育已經隨著時代的推進不斷壯大,更具有先進性與實用性,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偏向于高素質、高才能。在此基礎下,教師的教學理念也應及時更新,不再拘泥于單純培養學生的學科知識,而是放眼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動手能力等綜合素養,尤其是在初中物理學習中,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維,擁有較強的物理能力,是每一位物理教師都應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物理;核心素養;教學
物理核心素養包含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實驗探究能力等內容,是初中生學習物理應當擁有的素養。但是,教師在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能有效推動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本文就從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入手,談談自己的見解,以期拋磚引玉。
一、聯系生活,樹立學生物理觀念
初中物理是一門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物理的這一屬性決定了物理抽象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不能理解,容易出錯,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摸清物理知識的規律與竅門,樹立物理觀念,挖掘物理學習的樂趣。但是,如果教師死守教材,只為學生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而沒有帶領學生挖掘生活與物理的緊密聯系,使學生空有理論知識,卻不知如何應用,物理缺乏生活氣息,像一潭死水。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測量物質的密度》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鹽水、石頭等物體進行測量,使學生能認識量筒,并學會用量筒測量液體的體積和小塊不規則固體的體積,進而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教師先為學生演示如何測量石頭:先用天平稱出石塊的質量,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讀出水面所對刻度V1,再將被測的小石塊輕輕放入水中,讀出此時讀數V2,V2-V1即是該固體的體積。最后依據公式ρ=m/v2算出石塊的密度。學生看的很認真,都對這種測量方法感興趣不已,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鹽水的測量,學生先用天平測量出燒杯和鹽水總質量m1 ,再把燒杯中的一部分鹽水倒入量筒中,并用量筒讀出這部分鹽水體積V ,然后再用天平測量出剩余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最后用公式ρ=m1-m2/V算出了鹽水的密度。
這樣,教師通過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使學生建立了將物理與生活相聯系的意識,增添了物理的生活氣息,樹立了學生的物理觀念。
二、利用情境,建立學生科學思維
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是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建立學生的科學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的物理科學意識,使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用嚴謹的物理態度對待科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透鏡》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的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工具為學生播放照相機結構圖的PPT,讓學生了解照相機的每個重要部件,并重點介紹鏡頭,凸透鏡,光圈,光屏等重要部件,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照相機所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的原理。學生觀看PPT課件后,了解了照相機的工作原理,并利用紙、凸透鏡、半透明紙等材料,自己制作了一個簡易的模型照相機,對所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樣,教師通過圖片介紹,使學生認識了透鏡的原理,學會了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物理現象,建立了科學思維。
三、實驗參與,加強學生探究能力
物理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準,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學生實驗參與的幾率,能有效加強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使物理不再是枯燥的符號公式,變得立體豐滿起來。但是,有的教師遇到學生實驗部分,總是匆匆帶過,沒有讓學生參與進去,使學生空有理論知識,沒能從根本上理解物理的實際意義。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實踐探究,從接受者變為參與者,發現物理的奧義。
例如,在學習《電流和電路》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依據通過實驗體會電路的組成,能連接簡單的電路這一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學生利用實驗材料小燈泡、蜂鳴器、電動機、開關和導線,先后三次實驗,分別使小燈泡、蜂鳴器、電動機工作,且受開關控制。
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實驗操作,使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對電流、電路有了清晰的認識,加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逐步成為具有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動手探究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羅天斌. 立足初中物理實驗,發展學生核心素養[A]. 《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年9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1.
[2]邢紅軍,劉爍,張抗抗.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生物理能力表現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