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伊玲
摘要: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重要課程,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還需要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要想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就需要想法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是離他們生活最近的一門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積極性
1 如何制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
1.1加強小學生對道德和法治的重視
小學生剛剛走進校園,這是他們走入社會所邁出的第一步。學生在小學學習過程中,正是自身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階段,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生活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小學生要多閱讀有關道德與法治的故事書籍,觀看有關道德和法治的視頻資料,培養自身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
1.1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
教師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學生未來的道德觀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道德觀的培養成為大眾廣泛關注的焦點。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道德觀培養已經有了完整的體系。在傳統的教育體系中,教師會根據書本上的講述,向學生客觀的表達道德觀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興趣。在當代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入更多有道德觀教育意義的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故事式教學中,用巧妙的手段講述道德價值觀的重要性,道德價值觀對每個人今后的影響,從而達到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
1.2學校加強對學生法律法規的宣傳
根據有關報道數據顯示,學生的法律意識相對薄弱,對法律法規沒有畏懼心理,往往觸犯了法律而不自知,對社會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學生有著意義非凡的影響。學校要加強對學生法律法規的宣傳,在圍墻、教室等公共場所,粘貼與法律法規有關的宣傳海報,提高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學校要定期的為學生們舉行觀看法律法規宣傳片的活動,活動結束后,讓學生舉行辯論會,以加強學生對法律法規的認識。
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1 靈活的課堂教學方法
學習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對于促進學習效果、智力發展、能力培養及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哪門課感興趣,便會對哪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并萌發積極的思維意識。而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發生的,離開了一定的情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教學中我們要結合教材的特點,運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設置學習障礙,能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學習障礙干擾學生,即“布惑”,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有了疑問,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并去解決問題,并去享受解決問題的快樂。如我們在講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時,提到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此時可向學生“布惑”:“目前我國經濟還落后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還說社會主義制度優越呢?”針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查閱資料,運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即,不但比現狀,還要比起點,比發展歷史,從而比出兩種經濟的發展速度,以此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通過動手、動腦讓學生比較信服,也覺得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增強了興趣。又如,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那些內容深刻、耐人尋味、詼諧幽默的趣味性語言,運用錄像、表演、歌曲等創設教學情景,激發情景等,必然使教學過程更輕松、更有樂趣,更有效。教師在教學中無論采取何種方法,都應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情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
2.2 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
教會學生學習要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之后就會提升學習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轉變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去學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是必要的,這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有效的學習思維。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觀念,也需要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時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知識總體上難度系數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學生能夠理解,并且參與到其中就能夠對知識進行總結,也能夠得到較好的效果。針對學生比較熟悉的問題,需要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還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讓學生能夠跳出以前的漩渦。
2.3 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狀態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過去滿堂灌,學生厭學或死學現象較重;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道德與法治課的最大特點是:理論與現實生活的結合,而且必須聯系變動著的具體的實際。因此,啟發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顯得更加重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把學生真正看成一個發展中的人,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進而才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及時的激勵評價是培養自主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總喜歡提一些問題,更喜歡讓學生提問,大家共同探討。有時課上,有時課下,給學生一個評價標準:誰提的問題好,屬于思考性學者;誰會回答的問題多而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只會學習不會發問,不是老師的好學生。或許是一種培養吧,我的學生很善于表現自己,非常善于發問,課堂上少了些書呆子多了些智慧的火花。對于學生有自學成果的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可以用“你的見解真棒”等。由此可見,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可以增強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3 結語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夠更好地教授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