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要: 教師的教學設計既包括對一節課的設計,也包括綜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的教學設計在關注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注重于如何引發學生的觀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課堂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情感,實現教學相長。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教師在教學中采取的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習效果的優化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設計 高效課堂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建構高效數學課堂,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僅僅對當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意義,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愛好,對學生在將來學習數學知識也有裨益。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對于建構高效數學課堂的一些方法。
一、追求高效課堂要了解學生,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這句話出自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之口,也從側面說明了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一個班集體里,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是各有差異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過于盲目,要學會與學生溝通,充分地了解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世界上找不出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的,在教學時,學生受教育環境、智力因素、學習方法等事物的影響,每個學生的發展總是不同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理解并尊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選擇性地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高校課堂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實施。
二、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說明:首先,數學教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是一種有現實問題到數學問題、有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的認識轉化活動。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從自己的已有數學知識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得出有關的數學結論。其次,數學教學活動是幫助學生建構自己數學知識結構的活動,是學生在學習數學,把新的學習內容正確的納入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并成為自己知識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要想使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必須是學生在主動探索、學習,在吸收、理解、掌握、內化、運用的過程中有效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了解學生真是的思維活動,通過創設適當的符合學情的數學問題情境或者實例來引發學生必要的認知沖突,促進學生積極反思,從而讓學生進行有效建構數學知識結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該把數學知識的發現、形成和運用的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這種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其次,小學數學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給學生創設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和體驗。學生只有親身經歷過這些學習過程,才會提升自己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自信心和創新意識。第三,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取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技巧來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從而促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促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性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三、關注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以促使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無容置疑,新課程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一切設計都應該是圍繞著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展開的。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小學數學教師才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較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學習與交流、合作探究的機會,從而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首先考慮怎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比較、推理、猜想、實踐、交流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參與靈活多變的數學學習活動來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觀察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和興趣。同時,小學數學教師又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者,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尊重、理解、信任、寬容和平等交流的學習氛圍中學到知識、獲得成功的內心體驗。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不斷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質,使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過程。
四、使用學具,在高效課堂上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對應、集合的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具,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教學“同樣多”時,讓學生先擺5朵紅花,然后讓學生在下面一個對一個的整齊地擺,就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
總之,教師在教學當中,設十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為目的,在師生互信的基礎上建立教學的平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必要時還可能借助一定的教學用具,滲透數學的思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一個教師共同的目標.我堅信只要勇于探索,勇于實踐,高效課堂的成功只是時間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