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江華
摘要:社會經濟在不斷的發展和競爭,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需要人們具有相應的合作精神素養。新的體育教育標準也提出,要教育和讓學生體會合作的樂趣并具有合作行為。所以,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體育教育的目的。所以,在教學的體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教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其合作精神。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合作精神;培養
信息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社會需要各種優秀的人才,并且必須具有合作精神和能力。現在的小學生受家長和社會的影響,以自我為中心,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小學的體育教學進行培養和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能夠學會強身健體的體育技能,同時也可以在活動過程中學習自我認識、和他人進行互相幫助、有效與人溝通等,進而培養出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體育的教學中進行學生的合作精神的培養具有其特有的優勢。
1、可以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所有的合作都是需求的動力下產生的,所以,在小學的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培養其合作精神,必須激發學的合作需要[1]。小學生多數都對新事物新知識產生興趣,同時其注意力不是能長時間集中,具有好動喜歡游戲的特點。根據學生的這種實際情況,老師可以創造教學意境,引導學生參與,比如扮演角色、音樂欣賞、布置場景等進行學生的積極性的激發,讓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進行體育訓練。老師所創設的意境不是一個學生就能完成的,需要學生和同伴進行溝通交流、有效合作才可以共同完成。例如,老師組織學生玩角力游戲,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這個游戲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小白兔和老虎等,老師設置森林探險的教學意境,在音樂的伴奏下活動開始。幾個小白兔在森林探險,休息時,一只老虎突然跑出,小白兔嚇得四處逃跑,最后一只白兔被抓住了,大家開始研究營救的方法。這時,老師進行有意識的引導旁白,因為小白兔的各自為戰,才導致被抓。于是學生意識到應該進行合作,這樣才可以打敗老虎營救小白兔。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同伴需要自己,自己也需要同伴,并積極合作才可以完成任務,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教學中建立合作組織
2.1選擇合作教學內容
傳統小學體育的教學中是以競技體育為主的教學,一般都是進行體能和技能技術的訓練[2]。一些競技體育的教學注重身體素質的培養,這和合作意識不符。所以,要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必須轉變教學理念,進行體育競技的優化,通過競爭進行合作意識的培養,在合作中進行友好的競爭。這樣就要求老師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興趣進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當中所設置的合作教學,要求內容規定不高,技能不強、任務不重,這樣學生可以很輕松的參加。例如,前滾翻教學訓練時,因為其動作技能不是太難,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訓練。小組練習過程中要相互幫助和指導,通過這樣的活動,小學生可以意識到自己要學會體育動作,也要幫助同伴學會,這樣自然就產生了合作意識和責任。
2.2創建合作學習方式
普通的合作學習方式有下面兩種形式。第一,是公平競爭評價的模式。這是在進行體育活動時,要公平的分組,就是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對于小組成員分配時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體力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混合搭配,使小組間具有相當的競爭實力。在進行競爭性的體育訓練時應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小組成員在競爭中自主為小組作貢獻,每個成員都會盡力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訓練任務結束后,也會進行研究和分析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對其他小組的優點進行學習,以提高自己團隊的能力。第二,小組分層。是在分層教學方式上的分組,通過對學生進行分析,把能力相近或相等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和特點進行分別安排訓練內容,這樣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例如,訓練學生的單腿跳和雙腿跳的時候,老師通常組織學生選擇相應的動物跳躍的方式進行模仿,在選擇和自己投緣的學生組成訓練小組,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諸如動物搬家和動物建房子等相應的娛樂游戲,進行引導學生和伙伴展開合作練習。這種合作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進行活動的時候盡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還能夠進行和小組學生的合作,以便更好的完成任務,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有效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的體育教學活動,可以對學生進行傳授鍛煉身體的體育知識和技能,也可以和教學活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合作精神的培養。通過潛移默化的活動性合作意識引導,可以給學生今后的生活和社會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先懷.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實踐和研究[J]. 新校園(中旬), 2017(4):109-109.
[2]黃翠華.小學體育教學中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 2016(3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