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興華
摘要:實踐表明,美術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還能培養他們的環保理念。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美術教師應當豐富教學手段,拓寬學生思維,不斷培養其發現美、領會美的能力,這也是小學美術教學始終探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
所謂的審美能力,簡而言之就是對于美的感受的敏感程度,越能夠發掘細微的美麗,其審美能力就越強。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伴隨著審美能力的不斷變化的,不同時期的審美觀并不相同,但是人們往往通過對美的追求來不斷改進自己的行為和外貌,以向美靠攏。小學教育作為啟發學生智力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開發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是可行的。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啟發和熏陶學生,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對于美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智慧是非常有益的。
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
對小學生而言,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育的目的之一,這樣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從小培養學生正確的美丑觀念。人類的發展與對于美的追求是分不開的,而這里的美既是外在的物質美也有內在的精神美,外在的物質美使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享受,而內在的精神美則能夠潛在地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品格,使其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最終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因而對小學生來講,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小學生今后的求學乃至整個人生都有巨大的作用。
二、審美能力培養的現狀
1.審美能力培養的認識存在偏差
對于審美能力培養的認識存在偏差,是導致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不夠的主要原因,很多教師仍舊堅持傳統的教育理念,只是重視對學生技能的開發和傳授,對于能力方面的培養則選擇性忽視了,這樣單純的技能的傳授是無法帶給學生以美的感受的,只有正確認識審美能力的價值,才有可能開發出學生的審美能力。
2.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嚴重不足
美術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實際效果和程度即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它是用來檢驗教學目標實現與否的標準。在現實的審美教學活動中,傳統的老師不重視探索符合新一代小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不習慣于使用多種教學設備,不善于營造氛圍,不結合實際,只是簡單照本宣科,都會導致教學效果差和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嚴重不足。
3.審美能力培養的渠道相對單一
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審美能力才是可取的。在傳統的課堂上,由于太過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而忽視課堂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致使學生缺乏由課堂走向生活的意識。而事實證明,參加社會實踐才是學生培養審美能力的最好方式,這一點也被廣大學生所接受。例如,經常參加各種美術作品創作和比賽的學生,無論是審美能力還是自信心或是創造力都高于一般學生。
4.審美能力培養的考評機制缺乏
目前美術教育審美能力培養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反饋和考評機制的不完善。另外,審美能力內化于心,不是可以拿一個可視性的標準來衡量的。同時,這更加成為各級教學管理者不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的借口,最終導致審美能力培養不足的惡性循環。
三、提高審美能力的策略
1.落實課堂教學任務
課堂教學是傳授學生審美知識直接而關鍵的途徑之一。教師應該意識到小學兒童并不是不具備欣賞美的能力,只是審美能力有限,不能夠有深度地理解藝術家所表達的美,就像他們不能理解中國戲劇的博大精深,畢加索畫的藝術抽象。因此,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更全面的審美理念及思想,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美術課程有自己的特性,線條、畫面、色彩、明暗等都是理解美術所必要的元素,日常教學中,教師循循善誘,將為孩子們審美能力培養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2.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現和感受美的存在
現實是藝術作品的源泉,而藝術作品又是對生活的濃縮與再現。因此,任何藝術作品絕不可能脫離生活的劇本,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習狀態都是發現美和感受美的有利著手點。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欣賞一朵花的美,從它花的整個姿態,再進一步觀察花的花瓣,色澤的濃淡,花蕊的機理,當然還少不了嗅一嗅它的香味。在這樣一個可見、可觸、可感的環境下,學生才能真正發現和感受美的存在。
3.鑒賞名作,提升孩子們的審美意境
就像在學寫作文之前,我們會學習眾多的名家著作一樣。鑒賞名作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意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作品的畫面感根據其點、線、面、色彩等組成的不同而呈現差異,每個學生的審美經驗也不盡相同,所以不同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建立也因人而異。小學教育是對學生智力啟蒙的關鍵,小學美術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美術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從而更好地體驗生活。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發現美、描寫美、表達美,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至關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18周歲之前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重要階段,18周歲以后,人格將相對穩定和成熟。而8到14周歲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對美的理解和認識又是人格構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意義非常重大。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描寫美、抒發美。美是外在美和內在美、自然美和社會美的統一,無論哪種方式的美,只要做到內心的理解和發現,都可以通過畫筆去描寫和表達。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課堂教育,更要重視課外教育。我們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戶外去,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和體驗自然美和社會美。組織學生登山,體會山的美;組織學生去戲水,體會水的美;組織學生去田間看農民伯伯種地,去工地看工人叔叔蓋樓,體會勞動的美;引導學生去找優點和長處,感悟他人身上的美,引導學生把體會和感悟到的美用畫筆描寫和表達出來,這樣的美術作品更真實、更鮮活、更生動、更能陶冶人的情操。
總之,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結合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教學,進行科學有效的講解、示范、提示,特別要加強課堂的趣味性,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使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表達情緒情感、接受藝術熏陶、提高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