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全面深入地闡述了“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新時期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貴州省是多民族貧困省區,因此使得貴州脫貧攻堅是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部分,而貴州省進行脫貧的關鍵在提升少數民族貧困群眾自身發展能力,重點在推進教育改革,實現教育扶貧。本文以貴州銅仁地區為例,探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的存在的問題,分析教育扶貧不足的成因,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為民族地區教育扶貧發展路徑提出一些相關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教育扶貧 發展路徑
一、教育扶貧的內涵
1.1 教育扶貧本質屬性
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1],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更是兼具公平和扶貧的雙重責任。貧困地區教育和教育扶貧這二者是不同的。貧困地區的教育是指以教育公平為出發點,采取相應的措施以給予貧困地區公平的教育政策,換句話說,就是要努力縮短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間、城市與農村之間教育資源投入的差距。而教育扶貧不僅涉及了區域間和城鄉間教育公平性,最重要是通過教育達到脫貧的目的。光是通過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實現教育脫貧的目標的,應該在此基礎上對貧困地區采取更加優先、更加傾斜、更加優惠的政策才能實現脫貧。因此,教育扶貧和脫貧的本質就是在注重教育公平性的基礎上對貧困地區教育實施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以此改變貧困地區教育落后狀況,使得教育成為扶貧脫貧的有力舉措,長遠看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和治本之策[2]。
1.2教育扶貧的涵義
教育扶貧是指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提升人力資源資本,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高速發展,最終使貧困地區人口擺脫貧困的扶貧方式[3]。貧困地區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不光處在經濟貧困當中,還處于教育、觀念、文化的貧困當中。國家在實施扶貧的戰略中,應當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在扶貧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首先只有提升貧困地區人口的文化水平、科學技能、思維素質,才能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綜合素質,才能增強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只有通過各種教育措施引導貧困人口提升自我素質,去探尋自我與周邊環境的優勢,并且有完備的能力去開發利用,才能使貧困人口真正實現精準脫貧。
二、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教育扶貧的必要性
2.1 教育扶貧是少數民族群眾轉變觀念的現實需要
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大多發展十分緩慢,這其中少數民族群眾思想觀念保守落后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小農意識、自給自足思想過于深重。他們習慣于傳統的生產形式、生活方式及思維定勢,認為現有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提升,日常生活還算說得過去,因而有很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進而產生了不求進取的自滿思想,對采用新技術、樹立新觀念興趣不濃、動力不足。在這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下,難以推動民族地區多元經濟發展。還有由于受到過去主要靠物資幫扶的扶貧工作方式影響以及自身思想觀念落后等原因,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產生嚴重的“等靠要”思想。每當生產或生活中遇到困難,不是向國家要物資幫助,就是要資金支持,不想通過自身努力來解決問題改變境遇。開展教育扶貧讓少數民族地區一些群眾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并將自立自強意識、開拓進取意識潛移默化地融入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觀念中。
2.2 教育扶貧是提升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現實需要
溫家寶同志曾指出,“發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質,是民族地區發展的根本,也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根本”。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工作的發展,是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進程,是提升少數民族人口素質的現實需要,是我國民族問題與教育問題的重要內容。當代社會中,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依賴于其對科學技術的掌握與運用,但這一切最終都取決于教育。發展教育扶貧,通過教育的方式使讓少數民族地區的各個成員受到應有的重視和全面培養,提高人口素質,充分地發掘潛能,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與運用科學技術。
2.3 教育扶貧是實現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在于優先發展民族教育。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工作中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升人力資源資本,滿足民族地區發展的多樣化人才需求,為實現民族地區的脫貧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銅仁地區教育扶貧存在的問題
3.1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
從表1中可以看到銅仁地區在2013-2016年之間,每年的財政總收入都遠遠低于財政總支出,政府的財政赤字嚴重,可想而知在教育經費的投入上,肯定是整體不足的,而且還不勻衡。盡管這幾年來政府重視教育投入,自2013年起,每年都以教育支出占總支出15%以上的比例持續投入到教育中,且每年依次增長,但由于財政收入總量過低,教育經費投入還是嚴重不足,導致了銅仁地區現行的各類學校基礎設施與國家各類學校的辦學標準條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些農村學校,其學生宿舍條件較差、教室數量過少、食堂面積未達標,生均圖書量偏低、教學儀器設施缺乏 。
3.2 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令人堪憂
由于銅仁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必然使全區教師隊伍尤其是高中教師隊伍建設面臨十分艱難的境地:一是經濟待遇較低。目前全區高中教師工資的平均水平只有3800元左右,甚至還有1000多的,和全國5000左右平均教師工資水平相比較存在明顯的差距,這種狀況導致高中階段教師來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經濟條件落后的地區提供不了優厚的待遇去吸引優秀的教師人才。待遇因此,教師工資偏低使我區優秀高中教師流失嚴重,據統計,從2000年至今,銅仁地區向周邊較發達地區流失的優秀教師達到500人以上。對高中教育質量產生重大影響,更令人擔憂的是銅仁地區多數縣市由于財力有限,面對優秀教師流失的現象無能為力;二是由于教師隊伍的不穩定造成了高中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首先是缺編問題,目前,整個地區高中學校普遍存在缺編現象,以玉屏民族中學為例:學校現有教師203人,按新編制數學校教職工應達到240人左右,缺編近六分之一。其次是結構,特別是學歷結構問題,目前貴陽市高中教師中碩士以上學歷的占教師隊伍總數的比例達到18%,而銅仁地區則只有2%左右,同時,由于部分地方倉促恢復和舉辦高中,本地又招聘不到合格教師,只好層層提高使用和聘任初中教師,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有下滑的趨勢。另外,銅仁地區高中教師學科結構缺編現象更為突出,據不完全統計看,缺音樂、美術、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科教師的現象達到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銅仁地區高中教師多數源于本地師范院校,從其他地區以及其他綜合性院校畢業的教師較少,教師的地緣結構和學緣結構有待改善。同時,部分學校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年齡趨于老化,教育方法滯后和職業意識淡漠等現象較突出。
3.3 普職發展不協調
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不協調,“十五”以來,隨著國家和地方財政逐年加大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投入,該區的職業教育取得長足的進步,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各種成人培訓得到加強,專業設置不斷規范,聯合辦學取得顯著進展。松桃、玉屏、思南職校先后成功申創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由圖1我們可以看到,截止2016年,該區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達到39336人,比2000年增加13倍。但由于該區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特別是在管理體制、資源配置、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辦學條件和辦學環境等方面還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使全區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和效益不盡理想,普職發展不協調格局未能從根本上改變。
3.4缺乏對教育扶貧效果的精準考核
教育扶貧的實施過程與實施結果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方法。而目前對扶貧效果的測評標準主要是人均年收人的提高, 扶貧對象的減少, 過于單一。人均年收人的提高確實能反映扶貧的效果,但衡量扶貧的結果只以此來衡量的話未免失去了準確性。 對于教育扶貧來說, 它具有教育的自身特點,教育工作的周期長, 見效慢, 且對其效果的評估不能僅僅以入學率、失學率來單方面評價,而是通過多個指標來綜合評價。因此只有建立對教育扶貧效果的精準考核體系, 才能根據教育扶貧的進程和結果進行科學的評價與改善, 提高扶貧工作的效率。
四、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扶貧路徑創新
4.1加強政策傾斜,提升教育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指導思想,并將教育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任務: “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針對銅仁地區的現狀,政府應制定完善的師資引進政策,通過“內培、外引”的方式培養更多的專業師資力量,內部培養重在培養人才,外引重在通過提高待遇引高素質教師專業人才;同時要不斷優化中等職業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師隊伍結構,以人才吸引人才,以人才培養人才的方式,為當地教育事業培養更多的教師人才儲備,不斷提升教育的軟實力,繼而提高教育質量。
4.2加大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為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政府要繼續提高教育事業發展的財政性經費投入比例,根據人口規模和人口的年齡結構,配備足數的學齡兒童入學的學校指數,如開辦更多公立性質的幼兒園和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的學校,保障適齡兒童的入學率。同時通過財政性撥款加快推進以鄉(鎮)為中心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提供完善的入學服務保障,妥善解決適齡兒童入學難、距離遠的問題。投入經費,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加快硬件建設,同時針對貧困學生,提供更多減免政策,鼓勵貧困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學習,并拓寬就業渠道,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定向就業的機會,為銅仁地區培養更多技能型人才,從而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4.3持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
基于職業教育基礎薄弱、水平較低的現實情況,政府應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向職業教育傾斜,加大對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與政策支持,加強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吸引優秀人才。同時建立職業教育的機制,擺脫職業教育單一化的缺陷,實現多層次的職業體系教育。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就業等方面充分結合當地的民族特色,使得職業教育供給與市場需求平衡,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4.4建立多維度測量的教育扶貧效果評估體系
完善評估指標,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教育扶貧的基本保證。科學的評價體系不應是單一的指標來評價,而應該是多元指標的涵蓋, 比如在脫貧成效的評價中, 應以受教育者的人均收人、受教育年限、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狀況、受教育者的學習、發展等內涵能力的綜合評價。不僅要考慮多元指標的評價, 還要考慮不同指標的權重問題, 只有這樣, 才能建立一套科學的教育扶貧效果評估體系, 保證教育扶貧的效果。
4.5建立教育扶貧監督機制
“幫扶誰”、“誰來扶”、“如何扶”是教育扶貧的關鍵環節,需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教育扶貧監督堅持以人民群眾與社會需求為首要主體,以效率、質量、公共責任和公眾的滿意程度為扶貧績效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黃金輝等.中國西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增收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94.
[2]張琦,史志樂. 我國教育扶貧政策創新及實踐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7(4)
[3]梁軍,馬明飛.精準扶貧視角下的民族地區高校教育扶貧機制創新[J].高教論壇,2017(9)
基金項目: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2018年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一般項目,項目編號:861103。
作者簡介:
張鸝(1995——),女,侗族,籍貫:貴州銅仁,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