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缺乏良好的文化自信以及文化繁榮興盛,中華民族就得不到偉大的復興。對于中華文化而言,其屬于中華民族最本質、最深沉的記憶,促使中華民族一路從遠古的神 話傳說中不斷披荊斬棘,經歷了無數輝煌和無數曲折之后,形成了現代文明。由此可見,培養并弘揚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納入各級教育教學工作中。需要廣大教育者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將民族精神貫徹到具體教學中。小學時期是學生文化積累以及發展人格的關鍵時期,而語文學科又是該教育階段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的學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民族精神;培養策略
前言: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其特點決定著再其課程上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小學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其課文中蘊藏著豐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需要教師充分利用這些教學素材開展教育活動,并使學生的民族精神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伴隨著學生閱讀、寫作以及口語等能力的提升深入到具體教學中。與此同時,也能夠使小學生自主構建民族意識,熱愛祖國和民族,對我國優秀的文化歷史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以下,筆者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提出幾點建議性的策略,希望能夠為學生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有效開展語文字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
在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識字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融入民族精神教育[1]。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意識到我國漢字的悠久歷史,由最開始的甲骨文逐漸演變到如今的方塊字體,記錄了我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其獨特的字體結構以及造字方式更是其他國家文字所不能比及的。當學生充分了解這些知識之后,就能夠極大的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同時也能夠激發學生研究漢字的熱情和積極性。
在開展字詞教學的過程中,當碰到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文字時,教師即可以對學生作出適當的引導,以此增強其愛國情懷,以及對我國歷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例如,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母親”和“祖國”這兩個詞語,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將這兩個詞語串聯起來。通過向學生講解一些戰爭英雄的小故事,亦或是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愛國題材的電影,使學生能夠意識到祖國就猶如母親一樣,可敬可親。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選擇一些書畫作品讓學生欣賞,進而感受漢字的美。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其通常已具備一定的鑒賞能力,透過對這些優秀書畫的賞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此外,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抒發競賽,一方面能夠使書法藝術得到傳承,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的不斷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書法中的精妙。
二、有效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也隨之增加,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閱讀素材。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讓其多背誦一些比較容易上口的古詩詞[2]。其屬于我國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具有精練的形式和深遠的內涵,能夠使小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韻律之美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些古詩詞中,蘊藏著大量民族精神,如愛國、勤儉樸素、堅持不懈等精神,這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相比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其學習自主性和自學能力均有所提升,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其進行閱讀,比如簡化版的《西游記》、《孫子兵法》、《水滸傳》等等。在這些作品中,有的能夠體現我國古人的聰明智慧、有的能夠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還有的蘊含著較為深刻的哲理。可見,閱讀能夠使學生的眼界得以開拓,更能夠使學生明白道理。將民族精神教育適當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能夠帶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這遠遠要比灌輸式教育更加有效。
三、有效開展小學生主題課外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經常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主題性的集體課外活動,如利用清明、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以及青年節、勞動節、國慶節等重要的節假日、紀念日等,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性活動,最好能夠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關,同時又與民族精神相關。由于受到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課堂上很難深入開展民族精神教育,教師就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班隊會、請部隊老干部講解英雄小故事、帶領學生觀看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歌唱愛國主義歌曲以及誦讀體現革命傳統或文化美德的文學著作等活動,延伸并拓展小學語文課堂上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此豐富民族精神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形式。
四、有效挖掘網絡中的教育素材,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以其自身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當人們拿起手機、打開電腦或者網絡電視,各種各樣的咨詢和信息就會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其傳播的速度之快是過去所無法比擬的[3]。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效利用網絡技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資源,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民族精神的有效培養。使小學生自主構建民族意識,熱愛祖國和民族,對我國優秀的文化歷史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
結論:綜上所述,民族精神的培養應該從娃娃抓起。對于小學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其特點決定著再其課程上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是弘揚民族文化的一種有效渠道。這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遵循以學生發展為基本的原則,有效開展語文字詞教學、語文閱讀教學、小學生主題課外活動以及有效挖掘網絡中的教育素材等,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精神,并為其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新,楊楊,劉敏.如何利用教科書構建國家形象——基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分析[J].課程教學研究, 2018(01):33-37.
[2]呂夢含.潤物無聲 愛國有聲——我國語文教科書“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實效[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6,15(05):56-62.
[3]張玲.加強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J].才智,2015(15):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