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韶明
摘要:基層文化站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源頭和基礎,文化站提供培訓、展覽、講座、文化交流、文化活動等多樣化的文化服務,發揮著引領、凝聚、激勵、號召的作用。本文主要明確了基層文化站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過程中的位置,并提出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手段。
關鍵詞:基層文化站;傳承;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186-02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民的基本物質生活得以保障,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漸增多。政府為加大對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和建設力度,興建了大量文化基礎設施,提供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娛樂。基層文化站作為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向人民提供文化服務、舉辦文化活動、對群眾進行宣傳教育,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能繼承、發揚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傳承中基層文化站的位置及工作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其意義也不言而喻,通過優秀文化的傳承,可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解決現實問題、助推社會發展。
基層文化站作為政府下屬的公共文化事業機構,是公共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傳播公共文化為目標的,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產物,承擔的是推廣發展群眾文化的職能。
三、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怎樣合理地保存并傳承其文化精髓,怎樣積極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揚出去,為世人所關注,為世界所側目,值得我們深思。結合當下,在這樣一個科技創新層出不窮、服務理念推陳出新的年代,作為一個基層文化站人,我們需要以變革創新的眼界來正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以前沿的技術手段服務于傳統文化傳播傳承
互聯網的興起,為很多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很多事物的發展軌跡都逐漸向“互聯網+”這一方向靠攏,以微信這一移動端應用平臺為例,據官方統計,截止到2016年12月,全球共計有8.89億的月活躍用戶,如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弱冠少年,都能在手掌方寸之間,獲取有用之識。其受眾面之廣,也為各行各業所關注并紛紛加以利用。其實傳統文化的發展也可以納百家之長,擇優而用之,運用這種成熟的互聯網技術手段來為其服務。融合網絡新媒體,打造文化發展新空間,發展前景廣闊。
以我站為例,為了更好地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出去,借助于微信平臺的傳播效能,嘗試在已有官方微信服務號的基礎上又開設了專門的非遺公眾訂閱號,以每日一次的頻率進行信息推送,發布的形式與內容豐富多樣,通常以本地域內非遺發展現狀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講內容為主,并配以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編譯方式,將原有傳統的文化內容,通過微信這一新興平臺,以一種時尚富有渲染力的形式發散出去,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推廣傳承,喚醒人們對于以往那些優秀傳統文化的記憶,引導人們擇善而從,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隨著逐漸深入下去,我們發現,通過將文化傳承平臺化,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可以逐漸地為喜歡甚至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人們構建起一個優質文化生態圈,借助網絡載體,與之進行積極地互動,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基于傳統文化的優質創意產品推廣等諸多可能提供了發展空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拘泥于一人、一技、一地,真正意義上的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此外,技術的革新還為許多難以復刻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傳承的希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有人來了解、關注、學習、傳承一種文化或者一種技藝,首先就必須要讓這種文化這種技藝能夠使人產生興趣,而現今社會,能激發人們興趣的最直接一點就是體驗度,為此,我們可以根據自身站舍所處地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質、歷史人文、民俗風情,將文化內容串聯成一條線,圍繞這條主軸線,打造構建傳統文化體驗空間,并結合現今已經比較成熟的虛擬現實技術(VR)、增強現實技術(AR)、全息投影技術、流媒體技術等一系列數字化科技手段,讓廣大群眾能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直觀了解,同時獲取沉浸性、交互性、多感知性的全方位體驗。一旦感興趣的人多了,那么文化或者技藝傳承自然不會陷入斷層失傳的尷尬境地了。
數字體驗或能增加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感官效果,激發人的興趣,但是文化的傳承還是需要更妥善的方式來保障,一種傳統技藝乃至一種傳統文化或許僅因為一個傳承人的斷層就可能會不復存在,這要引起我們的警示,如何更穩妥的記錄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手段將為我們開啟新的大門。
通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存儲、繼承:平臺化傳播、推廣,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新活力、新發展,這對于作為群眾文化傳播者的基層文化站來說,責無旁貸。
(二)以包容化的姿態整合資源服務于傳統文化傳承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當一種文化一種傳承發展到一定階段,或許會因為環境的轉變而遇到各種各樣的制約與挑戰,當挑戰來臨的時候,是沉沒于歷史的洋流中,還是重新崛起散發出耀眼光輝,其至關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其是否能夠迎合歷史發展的軌跡,以一種包容開放的姿態來綻放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主體內容,正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而只有融入生活、創新發展,才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方式。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如果僅僅依靠基層文化站或者是政府文化主管機構來推動,那是遠遠不夠的,以基層文化站為例,按前文所說,其根本只是一個服務性的公共文化機構,并無法承擔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的核心任務,其作用更多是體現在平臺的搭建,繼而服務于傳統文化的發展,而真正意義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還是需要集結整合全社會之力。值得慶幸的是,在國家的大力倡導推動下,優秀傳統文化正越來越多為社會所關注并重視,溯本求源、務實奮進,有許多社會組織和團體,乃至企業都在積極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渲染力、正能量屬性來推進自身事業的發展,而文化站也可以借助這股東風,整合有益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社會資源,拓展傳播范圍,同時在歸整優化后又可將之反哺到有文化訴求的企事業單位中去,以我站為例,就曾舉辦過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非遺進軍營等類似的活動,與社會各個階層積極互動,這樣既為社會帶去文化的和諧之風,又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盡了自己的一份力,一舉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其實還孕育著不少潛在的商機,像無錫的泰伯廟會(國家級非遺項目),這是一項自古延伸下來的民俗文化活動,傳承百年,為什么其延續性會這么長,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它有它本身的市場存在價值,在為老百姓提供精神上愉悅的同時,還能為參與者帶來物質上的收獲。其實,將優秀傳統文化產業化也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像許多的老字號,有技藝的傳承,其本身也有企業文化的傳承,工匠精神,歷百世而不衰:一些有藝術感染力的文化作品,或許耗數十載之功,方有今日所成,一個有競爭力、有存在價值的文化,有其傳承發展的底蘊,也將更會為世人所接受。鑒于此,基層文化站可以根據自己的定位,以平臺化的服務理念,將這些文化價值挖掘出來,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強勁的驅動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基層文化站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傳播的橋梁,應當以更為開闊的視野、更為先進的理念、更為包容的姿態來迎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不斷訴求,將傳承千年的各種優秀文化思想發揚光大。
四、結語
基層文化站是由政府舉辦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國家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得以實現的重要場所,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運用創新型手段,加強基層文化站建設,能維護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利用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形式達到文化和諧、社會和諧的目的,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